中医药治疗流感有方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09-05 03:25:30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发病急,全身症状重,出现剧烈头痛,高热(体温可达39℃~40℃),全身酸痛,四肢乏力等,同时有咽痛、鼻塞、流涕等较轻的呼吸道症状,少数人可有腹泻表现。体质较弱的婴幼儿、老年人等还易并发肺炎等。流感病毒致病力强,易发生变异,流感症状较普通感冒严重,故易引起暴发流行,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危害较大。中医药在流感的预防和治疗上有一定的特点和优势,应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
一、
流感为疫疠时邪由表而入休 闲 居编辑
流感属中医“
外感病”、“时行感冒”等范畴,见于温病的“
风温”、“
春温”、“
湿温”、“
伏暑”及伤寒的“太阳病”、“阳明病”等中。天行疫疠,随风邪时气从皮毛、口鼻侵犯人体,或为风寒,或为风热,或为暑湿、燥气等。流感初期病在表(肺卫),按六经辨证属“太阳经表证”,按卫气营血辨证则为“卫分证”。若在表邪气不解,入里化热,内侵肺胃等,则可见壮热口渴、面赤心烦、舌红苔薄黄、大便燥结等里实热症状,出现“阳明经证”或“阳明腑实证”表现,温病则属“气分证”。
二、
流感有寒热虚实不同 流感因兼挟不同邪气而有风寒、风热、暑湿、燥气等,但秋冬季节多见风寒和风热两型。
风寒型,症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项背强痛,肢节酸痛,鼻塞流涕,咽痒咳嗽,舌苔薄白,脉浮,治宜辛温解表散寒,以荆防败毒散加减治疗。如头痛重可加白芷,项背强痛重者加葛根,咳嗽有痰加陈皮、杏仁等。
风热型,症见发热较高,轻微恶寒,咽疼口渴,尿黄便干,咳吐黄痰,舌苔薄黄,脉浮数,治宜疏风解表泄热,多以银翘散加减。如头痛加蔓荆子、菊花,口渴加花粉、石斛等。
流感时值久旱无雨、天气干燥时,可用桑杏汤加减以疏风清肺润燥。有些病人发热恶寒,无汗,咳痰黄稠,肢节酸痛,舌红苔白或黄,脉浮数,此为表寒犹在,里热已盛,宜用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
儿童、老人和体质虚弱者,正气不足,无力抗邪,治时宜扶正祛邪。如气虚者用参苏饮益气扶正解表,血虚者用葱白七味饮加减,阴虚、阳虚者分别用加减葳蕤汤、参附再造丸治之。
三、
中医名家各有验方 赵绍琴擅长治疗温热病,对四时不同邪气所致之外感病和不同体质者,分别论治。如辨为风热犯肺者,用雷氏辛凉疏解法:薄荷2g(后下),蝉蜕3g,前胡4.5g,淡豆豉12g,栝楼壳10g,牛蒡子5g,水煎服。若兼夹湿邪,胸闷身重,苔黄腻,脉濡数,加陈皮3g;若咳嗽较甚,身热不重者,改为桑菊饮以疏风宣肺止咳。
如果病人素有蕴热,复受风邪,发热较重,微微恶寒,头痛汗出,咳嗽咽痛,心烦懊,舌红苔白腻,脉浮滑数者,宜用葱豉桔梗汤加减:葱白6g~9g,苦桔梗6g,炒山栀6g,淡豆豉10g,薄荷1g~2g(后下),连翘6g~10g,竹叶3g,甘草3g。若见阴虚内热者,加玉竹、白薇10g。
如果病人为风热外袭,邪热内炽者,见发热口干,微汗或汗出不彻,咳嗽气呛,咽干而痛,溲黄便秘,舌红苔黄,脉浮数,或浮滑数,或滑细弦数,治宜辛凉清化,苦甘泄热:薄荷3g(后下),前胡6g,大青叶12g,板蓝根12g,银花15g,连翘15g,鲜茅根30g,鲜芦根30g,山栀6g,黄芩10g。头痛甚加桑叶10g、菊花10g、晚蚕砂10g(布包);咳重者加杏仁10g、桔梗10g、白前6g;若见高热头痛、口渴心烦、舌红苔黄之重证,可加生石膏15g、知母10g、天花粉10g;衄血者加生地10g、丹皮10g、茅根10g等。
关幼波治疗外感,重视内因。认为当今之人精血阴气最易耗伤,阴虚者较多,又因表邪入里易化热,所以治疗时解表当清热,清热需养阴。内热盛者必伤阴,阴亏者内热必盛,这种内热使气分、血分均热,所以关老除根据临床表现治气治血各有侧重外,善于在解表剂中加入凉血活血药,这样对血热者可达到凉血以清热目的;对无血热或血热不明显者,可与清气分药相合为用,气血双清而加速退热;与解热药相伍,可加速引热外出;凉血活血药可活血以散风邪(血行风自灭),助表邪外解;活血药加速血流,有利于清除内热引起的肿痛、充血等。关老用的基本方为:金银花15g,野菊花10g,连翘10g,赤芍10g,丹皮10g,元参10g,草河车10g,生地10g。若感风温之邪加桑叶10g、芦根30g、薄荷6g;风燥者加花粉10g、麦冬10g;风寒者加荆芥10g、防风10g,甚者加桂枝6g,减野菊花、连翘;发烧加石膏30g~60g、炒知母10g、炒黄柏10g、金银花30g、花粉10g,甚者加紫雪散3g冲服或牛黄清热散3g冲服;便干加酒军6g;纳呆加焦四仙各10g;咳嗽加杏仁10g、前胡10g、桑皮10g、苦梗6g、栝楼30g等。
焦树德对流感不同阶段,根据病情轻重和是否用过药物等情况,区别对待。如病初起,尚未经治疗者,症见肢体倦怠,头部微痛,憎寒发热,鼻痒喷嚏或鼻塞流涕,或全无鼻部症状而咽喉疼痛,身热无汗,二便正常,饮食尚可,舌苔薄白或略黄,脉浮或略数,或脉无明显异常,可用:
生麻黄6g,杏仁10g,生石膏30g(先煎),炙甘草3g,银花15g(后下),连翘15g,冬桑叶10g,苏叶6g(后下),薄荷5g(后下),生荆芥10g,防风10g,牛蒡子10g,板蓝根10g,生姜3片,大枣3枚。
若经抗生素、抗病毒药等治疗2~3天后,诸症未能全除,尚感头痛发热,恶寒无汗,或发热不恶寒,无汗,咽痛咽干,口渴,或咳嗽,或小便偏黄,大便偏干,舌苔白或微黄,脉浮数或浮大有力,可用:生麻黄9g,杏仁10g,生石膏30g(先煎),薄荷6g(后下),生芥穗10g,防风12g,银花18g,连翘20g,桑叶10g,菊花10g,牛蒡子10g,玄参15g,板蓝根10g,黄芩10g,生甘草3g。
若曾经多种治疗,病情虽有一定减轻,但发热时轻时重,常在37℃以上,时或至38℃左右,口苦,食欲不振,胃脘及胸胁胀闷,或咳嗽,喉痛,口渴,便干,尿黄,有时恶寒发热,有时下午发热,有人还有颔下、颈部淋巴结肿大等,舌苔白厚或微黄,脉象弦数,或数而有力,可予:生芥穗10g,防风10g,苍术10g,厚朴10g,枳实10g,柴胡9g~12g,黄芩10g,半夏10g(口渴明显者,改用天花粉10g~15g),秦艽12g,青蒿15g,牛蒡子10g,白僵蚕10g,黄连6~9g,玄参15g,生地15g,生姜3片。咳嗽重者,可加炒苏子10g,紫菀15g。水煎每日分2次服,也可分3次服(即服1剂半药)。
感冒后数日(已治疗或未治疗)出现咳嗽,咯吐白痰或夹有黄痰,痰不易咯吐,胸闷憋气,喉痒或痛,体温升高,身体略感倦怠,舌苔薄白或薄而微黄,脉滑或略滑、略数。可予:生麻黄6g~9g,杏仁10g,半夏10g,化橘红12g,茯苓15g,生甘草3g,炒苏子10g,炒莱菔子10g,炒白芥子6g~9g(痰多者用9g),紫菀15g,枇杷叶15g,白前10g,焦槟榔10g。痰黄者,加生石膏30g(先煎)、全栝楼30g、知母10g、浙贝母9g;痰不易咯出者,加桔梗3g~5g、苏叶5g(后下)、薄荷5g(后下),生麻黄改用9g;喉痛者,加玄参15g、板蓝根10g、知母12g、银花15g、白僵蚕10g、生地12g~15g;大便干结者,加全栝楼30g、玄明粉5g(二药同捣,将栝楼的仁大部分捣开)、枳实10g。感冒治疗2~3周后,余症基本解除,仅剩咳嗽不愈者,也可服用本方。可加玄参15g、全栝楼20g~30g、知母10g、浙贝母10g、桑白皮10g、地骨皮10g。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