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吃的大脑秘密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12-07 21:29:56
从人类开始使用语言起,就存在着口吃现象。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提出,口吃是人的4种基本情绪发生混乱的结果。在100多年前,有位普鲁士外科医生,试图用割去一部分舌头的方法来治疗口吃,结果只是给这些人造成了更大的痛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专家们相信,人的敌意或焦虑是通过受阻碍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因此,他们认为口吃是一种精神性疾病。但大多数口吃者,用精神疗法治疗之后依然无效。
20世纪末,口吃的病因学探索深入到了人的大脑内部。现在的研究发现,口吃者的大脑激活模式与正常人有明显不同。
一位名叫布拉德斯坦的学者估计,目前全世界约有8000万发展性口吃者,中国有1300万。1998年,国际口吃协会(ISA)等组织将每年的10月22日定为“国际口吃日”(ISAD),希望在这一天,致力于口吃研究和治疗的专业人员能够展现给口吃者更美好的生活前景。 休 闲居 编 辑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的彭聃龄教授,正带领一个研究小组,对口吃者的脑神经机制进行跟踪研究。研究小组的目的是探索口吃者脑激活模式能否通过矫正而恢复。
口吃是一种言语异常。口吃者清楚地知道他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却由于话语不自主的重复、拖长或停滞而说不出来。口吃矫正师通常喜欢将口吃归因于说话压力和对不流利言语的负向情绪反应。这种归因虽然有利于增强口吃者配合矫正的信心,但另一方面或多或少也掩盖了口吃的深层原因。
布拉德斯坦在《口吃手册》中说,约有5%的儿童都会经历口吃现象,其中80%的儿童在成年后口吃现象会自动消失,而剩下20%的儿童(约占全部人口的1%),一直到成年也难以恢复到正常的言语,并最终成为“发展性口吃者”。
这1%的人有什么不同于正常人的特质吗?口吃现象在人类的智能中枢———大脑中是怎样表现的?发展性口吃者大脑中控制言语加工的区域与正常人是否有差异?这种差异是否能通过矫正而逐渐恢复?所有这些问题都属于口吃病因学的研究内容,也是彭聃龄领导的研究小组正在从事的工作。
早在20世纪初,很多心理学家、医学家开始研究口吃的原因。由于研究手段和方法的差异,所得结果并不一致,但迄今为止,至少有三点发现已经得到了大多数实验的支持:
首先,发展性口吃和获得性口吃是两种不同的口吃类型。发展性口吃者是指儿童时期出现口吃,一直到成年仍未康复的口吃者;而获得性口吃者在儿童时期从未出现口吃现象,由于成年后脑部创伤或重大打击突然出现口吃。
第二,改变听觉反馈方式,口吃现象可以得到改善。正常说话时,我们的语言会通过颅骨、耳朵等通道反馈到大脑中,以便随时调整说话方式和内容。研究发现,当改变反馈到耳朵中声音的频率或延迟其反馈时间时,口吃者的口吃现象会大大减少;并且和声朗读或唱歌时,口吃现象也会自动消失。这种通过改变听觉反馈模式而改善口吃的方法便称为“流利诱导技术”。
第三,早期心理学实验中常用的言语反应时间并不能很好的区分口吃者和非口吃者,口吃研究需要更直接的检测手段。
20世纪末,脑成像等无创伤脑检测技术被引入口吃研究当中,结果发现,在说话时口吃者的脑激活模式与正常人存在明显差异。大脑是一个高度统合的控制中枢,每一脑区都与其他区域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不同的脑区又各自偏重于不同的功能。只有各个脑区协同工作,人类的思维、言语活动才能正常进行。
我们都知道,大脑有左右两个半球,这两个半球并不是截然对应的,左脑更多地参与言语过程。在左脑的前部有两个区域:布洛卡区和前运动区,分别控制言语运动的编码和执行。正常人在说话时,先激活负责运动编码的布洛卡区,然后再激活负责运动执行的前运动区,这样,流利、有序的语言便可以产生了。
芬兰学者塞尔梅林用脑磁图研究发现,口吃者说话时这两个脑区的激活顺序恰好和正常人相反———已经开始说话了,而言语计划并没有全部完成。此外,对于习惯使用右手的人,说话时,左脑的激活强度和范围都会显著大于右脑,这叫做“半球侧化”效应。而很多研究都发现,口吃者的这种半球侧化效应没有正常人明显。
那么,口吃者大脑的异常反应只在说话时出现,还是在所有活动中都存在呢?一位名叫布朗的学者发现,即使什么都不做,口吃者大脑右半球的激活依然比正常人多。不仅如此,以索姆为首的研究者还发现,口吃者左侧额叶背盖区负责连接运动和计划的纤维束的结构也有异常。这似乎显示,口吃不是简单的说话紧张,其中还有更深刻的内在原因。
彭聃龄教授认为,关于口吃脑结构异常的研究结果至今还很不一致,矫正脑激活模式的实验刚刚开始,他的研究小组将对口吃者进行长达半年的跟踪研究才会有初步结果。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