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性口吃神经机制的研究进展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12-08 04:30:35
口吃是一种交际过程中的言语流畅性障碍,全球的患病率为1%。发展性口吃(指儿童期发病、至成人仍未恢复)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阐明。以往的研究表明,神经功能异常在口吃的发病中可能有某种作用。近年来,功能性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应用为研究发展性口吃的神经机制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取得了令人感兴趣的进展。
1. 发展性口吃神经机制研究的有关学说休 闲居 编 辑
多年来,发展性口吃在国外一直被作为研究的对象,对其发病机制先后提出了许多学说,其中被人们普遍接受有以下几种:
1.1 大脑语言优势缺乏学说
在发展性口吃神经机制的众多学说中,最具影响的是大脑语言优势缺乏的观点。
早在1934年,医学研究者便提出口吃是缺乏一侧大脑半球对另一侧的控制优势,此时,两侧大脑半球均可发送它们各自的神经支配信号,结果会使与言语产生有关的两半侧肌肉发生非同步活动,从而产生口吃。这一假说的提出,使脑机制在口吃发病中的作用受到重视,并促使人们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在用双耳分听技术呈现有意义的言语刺激时发现,大部分口吃者未象正常人一样表现出右耳优势。
1966年,Jones发现,四名发展性口吃患者在左侧半球术后口吃消失。
其他一些研究也表明,相对于非口吃者而言,口吃者中有较多的人是右脑语言优势、两半球混合优势,甚至是轮换优势。后一发现被认为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有的口吃者在一段时间能流利说话后又出现口吃。
1.2 运动功能异常
由于口吃属于言语运动障碍的范畴,所以,对口吃研究的焦点多集中在与口吃发生有关的运动功能方面。
研究显示,口吃者存在发声和构音等方面的运动协调性障碍,口吃可能肌肉活动调速过程中间歇性不协调的结果,在情绪高度紧张的情况下,协调更加困难,活动变成急动。
此外还发现口吃者表现出喉部拮抗肌的协调性差以及口吃者的发声启动较正常人减慢。
有人则将口吃视为失语症中以发音、呼吸和清晰度的协调性缺乏为特征的一种音节性构音障碍。
口吃者在非言语任务中也显示出运动异常。例如,口吃者在做连续手指击打任务时速度慢而且调速技巧较差。Webster等让被试完成双手指轮替敲击任务,发现右利手的正常人右手敲击成绩较好,左利手者两手的成绩相同;而右利手口吃者的成绩与左利手非口吃者的相似,他认为口吃者右半球活动过度。
1.3 听觉系统异常听觉系统障碍
曾被认为是口吃的基本原因之一。美国口吃中心的研究显示,正常人在发声或朗读时,如通过耳机将听觉反馈稍微延迟,就会不自觉地出现口吃。这一研究提示,口吃者的听觉反馈可能较正常人延迟;当听觉反馈延迟时,正常人的说话也变得不流利。
双耳分听研究显示,言语流利者左侧听觉皮层对对侧刺激更为敏感,而口吃者的右侧听觉皮层更敏感。
有人还报道口吃者存在音的定位困难。发展性口吃的功能影像学发现近来,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化断层扫描、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和脑磁图的方法对发展性口吃的神经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支持有关大脑语言优势缺乏的观点,并提示口吃可能与大脑半球额颞叶的异常激活有关。
1.4 大脑言语优势半球不典型侧化
1991年,Pool等应用SPECT对20名口吃被试在安静休息状态下进行了局部血流量的检测,结果表明,相对于右半球而言,左侧半球绝对血流量降低,而且血流量的改变程度与口吃的严重程度有相关关系。
FCX等用PET的研究显示口吃性言语与右侧大脑广泛的过度激活有关;口吃性朗读时缺乏左侧半球的正常激活,相反地表现为额颞系统的选择性去激活状态;当给予流利诱导后产生流利性言语时,部分性地逆转了颞叶听觉系统的低激活状态和额叶言语产生系统的去激活状态。
Ingham等的报道,也支持口吃者可能是缺乏与言语运动相对应的两半球之间的协调活动的结果。
近来,Denil将口吃者与非口吃者进行比较时发现,非口吃组左侧半球激活相对较强,而口吃组右侧半球激活相对较强。
2 额叶的异常激活区
2.1. 辅助运动区和运动前区
Ingham等的PET研究表明,口吃时受影响的额叶脑区主要有SMA和外侧运动前区。当口吃者单独地用口吃言语进行朗读时,SMA的激活左侧大于右侧,而运动前区右侧大于左侧;但在流利诱导的朗读任务中,这些异常的激活消失。
与此相似,FOX的研究显示,当口吃发生时,额叶的许多部位被激活,包括SMA区、右侧运动前区的上方、右侧第一躯体运动区和运动前区的下方(语言运动中枢)等。
Ingham等的研究为以往的结果提供了进一步的支持,他们发现,在产生明显口吃言语时,额叶的主要激活区有SMA的中央部、右侧BA4、双侧岛叶的前部。进一步分析还发现,区域性激活分别与口吃的频率和说出的音节之间显示出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Ingham等认为这些脑区很可能是与口吃有关的病源部位,它们可能在言语计划前水平或准备阶段参与了口吃的产生。
有学者报道了两组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对照研究,口吃组在右侧大脑半球都有明显的激活,将口吃激活的平均值与流利语言激活的平均值进行比较后发现,与运动有关的额前区有不相称的活动。
2.2. 扣带回前部(+AA)
Pool等SPECT的研究中发现,严重口吃者的右侧扣带回前部血流量增加及左额叶相对性减少更为明显,中度口吃者右侧扣带回区rCBF量介于轻度和重度之间。因此,口吃的严重程度被认为是右侧扣带回活动增强所致。
Denil对朗读和想象朗读单词任务进行了H215OPET检查,在默读任务时,观察到口吃组左侧+AA的激活较非口吃组增加。基于扣带回前部与选择性注意和脑内分节发音计划有关的假设,口吃者ACC的激活增加反映了认知功能与口吃的形成有关。
2.3. 颞叶的异常激活区
FOX等1996年的234研究结果显示,正常对照左侧颞叶上部有激活,而发展性口吃在该区未发现激活。当口吃者给予合声朗读这一流利性诱导后,一些口吃时呈现为去激活的脑区变为正常的激活区,其中包括颞叶上部和颞叶后部即werniker区。这与以往研究显示口吃与听觉系统异常有关的结果相一致。
近来研究中更直接可靠的发现是Salmelin等用MEG进行的研究,提示口吃者和对照之间双侧听觉皮层基本的组织方式存在明显差异。
口吃作为一种语言障碍,属于大脑高级认知功能的范畴,无法利用动物实验进行模拟研究,而且必须在意识清醒状态下进行研究,所以,以往对发展性口吃脑机制的研究,因缺乏行之有效的功能性研究手段和方法,始终没有统一的认识。近年来,功能性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应用揭示了发展性口吃者大脑功能活动和组织的异常改变,为以往研究所得出的神经机制方面的理论提供了较为客观的依据。
以往研究所应用的功能成像技术本身也还存在许多局限性,例如MEG则因价格昂贵难以普及应用;SPECT不仅空间分辨率较差,而且它和PET在成像时都需给被试注射同位素药物,使多次重复成像以及对神经事件进行即时分析方面受到了限制,而高分辨率的事件相关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MRI)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这些不足,但目前MRI在发展性口吃研究中的报道还很少。
进一步研究有可能通过将MRI与PET相结合而使研究结果更为客观、确切。而近来发明的新方法—用MRI追踪神经性径路技术的应用,将为进一步阐明与口吃相关的确切的神经机制提供机会。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