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会“吃”药,滥用害全身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5-12-18 14:58:39
在不少人眼里,皮肤上涂药只为治“面”,而不大重视“里”,认为不会引起全身性的反应。结果,皮肤“吃”药引起的中毒事故时有发生。
研究证明,人体表皮最外层中的角质细胞膜具有半透性膜作用,药物通过被动扩散,被角质细胞吸收,然后进入血液循环。因此,表皮的成熟性、完整性以及药物自身的特性等,是影响皮肤“吃”药的主要因素。
休 闲 居 编 辑
婴幼儿的表皮角质层虽然发育良好,但其屏障特性比成人差,而早产儿则角质层发育不良,特别是妊娠不足28周的早产婴儿,局部用药与口服用药的作用基本相同,常引起严重的后果。英国伦敦曾发生多次新生儿紫绀症的流行,使不少婴儿夭折,最后证实是由于济贫院中应用带有戳记的尿布,戳记墨水中含有苯胺染料透皮吸收后引起变性血红蛋白血症所致。法国一位制药者出售了一批含有6.3%六氯酚的婴儿爽身粉,导致204名婴儿发生神经中毒,死亡36例。
表皮损伤或患有疾病,如烧伤、湿疹或其它广泛皮肤病患者,可大大增加药物的吸收。湿疹皮肤的透入性比正常皮肤大8~10倍,一般性溃疡透入比正常皮肤大3~5倍。用胶布剥脱角质层后,可使氢化可的松的经皮吸收率由1%~2%增至90%。
正常皮肤含水量为5%~15%,皮肤水含量增高可引起角质层膨胀,使紧密的角质层结构发生改变,有利于药物的透入。经过肥皂和水的清洗,可改变皮肤的屏障作用而增加药物的吸收。有机磷农药很容易经皮肤吸收而发生农药中毒,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机磷农药兼有水溶和脂溶的特性。颗粒细的药物可增加与皮肤的接触面积而促进吸收。过氧苯甲酰、蒽酚、维生素A酸和5-氟尿嘧啶等,可引起局部皮肤炎症而增加吸收。
有机溶媒可增加药物的吸收作用,一些使角质层干燥的物质,如液状石蜡、乳化剂、丙二醇等,可通过去除角质层脂质和天然致湿物质,引起角质层干燥脱落和慢性损伤而促进药物吸收。由于各种药物的赋形剂不同,皮肤的吸收能力也有异,如咖啡因以凡士林为基质最易穿透;睾丸酮的水凝胶中吸收量很大。
人体各部位吸收药物也有不同,其中以阴囊、外阴、眼睑最易吸收。据研究,皮肤的角质层还具有很大的贮存作用和一定的运输能力。因此,药物经皮吸收后,在低血药浓度峰值过后,常接着一个达数日之久的非常低的血药浓度扩散期。皮肤科使用的外用药物,就是根据这些特点进行配制和使用,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和最少的副反应。
当然,利用皮肤“吃”药的特性,科学家也发明了一种非常简便的给药方法——控释药体系,即透皮给药,现已经广泛运用于临床。与其它给药途径相比,透皮给药具有无痛苦,给药次数少,可产生预期恒定的血药浓度,易为呕吐患者接受等许多优点。此法特别适用于早产婴儿和婴幼儿。例如氨茶碱对儿童透皮应用不易吸收,而对未成熟儿和婴幼儿就很易吸收并能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