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5-05-18 19:21:32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粘膜的化脓性炎症,是因化脓病菌侵入中耳而发生,在全身抵抗力降低时较易得病。患上呼吸道疾病(如急性鼻炎、慢性鼻炎)时擤鼻涕不当,常使鼻涕由耳咽管侵入中耳、引起发炎。本病也是麻疹等急性传染病较常见的并发症。婴幼儿咽鼓管较短、宽而平直,鼻咽感染容易侵入中耳,所以此病好发于小儿。另外,当鼓膜外伤时,也可因致病菌直接进入中耳,引起本病。
(1)临床表现
充血期:耳痛并逐渐加重,呈搏动性跳痛。患者自觉耳闷,继则听力下降。伴发热,全身不适。鼓膜表面有放射状血管扩张。
化脓期:鼓膜穿孔前耳部剧烈疼痛,影响患者睡眠。听力继续减退,全身症状加重,体温升高,儿童可达39℃。此时可见鼓膜弥漫性充血,膨隆外凸。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鼓膜穿孔,脓液流出,发热和耳痛立即减轻或消失,其它症状也逐渐好转。检查可见鼓膜表面有闪光点,脓液从此处搏动性流出。
恢复期:如治疗积极和适当,感染已得到控制者,一般流脓可在7-10天内停止,全身情况及听力逐渐恢复正常,鼓膜充血逐步消退,穿孔有可能自行愈合。但如治疗不当,反复感染,身体抵抗力下降等因素影响,则有转变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可能。
(2)理化检查
听力检查:听力减退的程度视鼓室病变程度而异。属传导性耳聋。
血液检查:白细胞增多,每立方毫米可达10000-25000,但当鼓膜穿破,脓液流出后,白细胞数即降低。
(3)治疗
①鼓膜未穿孔前可滴用2%酚甘油,每日3次。但应密切观察,一旦鼓膜穿孔有脓液溢出,则应停用。 鼓膜穿孔后滴用0.5%复方新霉素滴耳液或2.5%氯霉素甘油,均为每日3次。在滴耳前应使用3%双氨水将外耳道脓液洗净,滴耳后按压耳屏数次使药液得以进入中耳腔。
②及时,足量地全身使用抗菌素控制感染。经治疗流脓停止,鼓膜充血,发热、耳痛均已消退,但听力未恢复时,仍应继续使用抗菌素1星期左右,以避免复发。
③化脓期经抗菌素治疗无效者,应进行鼓膜切开术,以助排脓,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④炎症控制后,鼓膜穿孔较小,但不愈合者,可用三氯醋酸烧灼穿孔边缘,再用消毒纸片或消毒硅橡胶薄膜贴封穿孔部位,以使穿孔愈合。穿孔大而不愈合者,待患耳流脓停止3-6个月后,进行鼓膜修补。
中医治疗
①单验方
五倍子10克,黄连5克,冰片3克,白酒40毫升。将五倍子洗净,晒干,打冲,黄连切片。以上3药放入白酒中浸泡2-3周后使用。滴耳,每日3次。
鲜车前草60克,鲜马齿苋100克,洗净共切碎,绞汁滴耳,每日3次。
②外治
用消毒棉签蘸3%双氧水将外耳道内的脓液拭净。
用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敛湿去脓作用的药液滴耳。
(4)护理
注意随时将耳内脓液拭净,以免妨碍中耳引流。滴耳时宣例卧,患耳朝上,滴入药液后,用手指轻压耳屏数次,使药液进入中耳。
(5)预防
积极参加各项体育活动,锻炼身体,提高抗病能力。注意保持正确的擤鼻方法,不可用力过猛。避免污水入耳,有水入耳时,要尽早擦拭干净,保持外耳道清洁。积极防治上呼吸道感染。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