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屑病及实验动物研究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01-21 10:35:02
银屑病(Psoriasis)是一种以表皮过度增生和真皮慢性炎症反应为特征的常见皮肤病。在不同地区和人群中银屑病发病率有很大的差异。斯堪的纳维亚人中银屑病患病率接近5%,欧洲一些地区和美国的估计发病率常超过2%相反,日本的患病率估计不到1%,南美安第斯山脉居民中则很少患有此病。我国银屑病科研协作组1984年调查结果表明,银屑病的发病率为0.123%,其中寻常型银屑病占97.98%,脓疱型和关节型均为0.69%,红皮病型0.58%。自从1984年国内流行病学调查以来,国内尚未见到银屑病患病率的大样本统计报道,但多数人认为近几年银屑病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虽然一些人认为在我国不同地区银屑病患病率差异不大,但1984年调查表明,在一些高发地区可达到0.442%。
就人种而言,银屑病的发病率高低顺序为白、黄、黑种人。
银屑病自 Willlan和 Henra命名以来已有 200多年的历史,其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由于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及缺乏理想的动物模型,对银屑病的发病过程有过多种不同的解释。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银屑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有了较深入的研究和了解。休 闲居编 辑
银屑病的诊断比较容易,对于一些不太典型而又疑为银屑病的病例,经过全面仔细检查,详细寻问病史,并辅以组织病理学检查,一般可以做出正确的诊断,因此银屑病临床实践的重点应是该病的预防和治疗。
多年来,虽然人们在银屑病治疗方面进行着不懈的努力,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目前对银屑病仍没有一个满意的治疗方法,银屑病的治疗方法(或药物)已达数百种或近千种之多,充分反映了银屑病防治中的困难。
近年来由于社会上一些个体行医通过不同的渠道进行不负责任的宣传和误导,致使不少的银屑病患者不是到医院接受正规的治疗,而是到社会上一些非正规诊所进行诊治。严重干扰了银屑病的自然病程,恶化了该病的预后。
由于银屑病易于复发,更应当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果某一药物虽然其疗效满意,倘若不良反应明显,病人长期反复应用,其毒副作用对患者的影响将远远超过疾病本身,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在给银屑病患者治疗的同时,要向患者作多方面的解释,包括注意事项、用药的“利”、“弊”等。详细的说明至少有两方面的好处:其一是给患者解释清楚后,避免患者在药物使用一段时间因疗效不太理想,轻易放弃治疗;另一个优点是能使患者对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解除思想负担,对治疗将有较大的帮助。因此详细的解释对银屑病的治疗是十分重要的。近年的一些报道显示,精神因素对银屑病的发病有明显的影响。
只有依据现个掌握的银屑病发病原理,针对众多环节综合治疗,才能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无论选择什么样的方法,均应按照用药原则,根据银屑病的分型、分期、皮疹面积、部位、发病次数、患病持续的时间、既往患者使用过的药物等诸多因素,权衡利弊,全面考虑,始终强调安全无害、重在调理的策略。面对银屑病防治实践中的种种困惑,银屑病的实验研究显得更为重要。医学实验研究中,绝大部分实验要用实验动物进行,皮肤病的研究也不例外。各种动物的特点不同,用途各异,在实验研究中必须根据实验动物的特点及实验内容选用符合要求的动物。实验动物的选择关系到实验的成败。
实验动物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1.选用与人体结构、功能、代谢及疾病特征相似的动物。这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关键。
2.选用解剖生理特点符合实验目的的动物。很多实验动物具有某些解剖生理特点,可为观察器官或组织的实验提供很多便利条件,如能适当使用,将会减少实验准备的诸多麻烦,降低操作难度,使实验容易成功。
3.注意人与实验动物对同一刺激的反应差异,选用具有明显反应的动物。各种实验动物在基因型、组织型、代谢型、易感性等方面是有差别的,在实验研究中,常要选用那些对实验因素最敏感的动物作为实验对象。
4.选用有类似人类的近交系或突变系动物。许多自发性或诱发性疾病模型能局部或系统地反映人类的疾病过程,这些疾病有的可经遗传学方法固定于动物品系之中,有的可在动物身上诱发复制。
5.选用结构功能简单又有反映研究指标的动物。例:果蝇具有生活史短(12天左右),饲养简便,染色体少(只有4对),果蝇染色体制作容易等优点,常用作遗传学研究的绝好标准化动物。
6.选用与实验设计,技术条件、实验方法等相适应的标准化动物。实验动物的微生物控制标准应根据实验需要选择无菌动物,无特殊病原体动物等。
7.在不影响实验质量的前提下,选用最易获得,最经济,最易饲养管理的动物。
银屑病发病机制不清,以往研究发现可能和角质形成细胞、成纤维细胞、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巨噬细胞和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异常有关。但是因为缺乏适宜的动物模型使银屑病的研究受到干扰因素的影响,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小鼠(SCID)的使用使研究单一相关因素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成为可能,为银屑病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本文就SCID小鼠在银屑病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SCID小鼠 T淋巴细胞和 B淋巴细胞缺失,使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受到很大削弱,这样使在SCID小鼠身上研究银屑病各种单一相关发病因素成为可能;而且在SCID小鼠身上移植的人银屑病皮损存活率高,病损改变的可重复性良好,所以近年来SCID小鼠在银屑病研究中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
移植皮肤组织学改变
把银屑病患者未受累皮肤或皮损移植到SCID小鼠,证实移植的皮肤或皮损存活率大于85%,且移植后较长时间内观察到的变化可以重复。移植后临床评估和常规光镜检查发现正常人皮肤维持正常,银屑病患者未受累皮肤变厚,银屑病斑块维持特征性的斑块样隆起和脱屑,人鼠皮肤组织交界区尚可区分,局灶有嵌合。免疫组化显示移植前后细胞的表型大致相同。但是也有人观察移植到SCID小鼠的皮肤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变化,发现在22周内移植皮肤的大体形态得到较好地维持,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所观察到的银屑病皮损的特征随着银屑病皮损内浸润的淋巴细胞的下降而逐渐消失,但棘层肥厚和角化过度维持得较好。因而在特定时期内 SCID小鼠可以作为银屑病的研究模型,以揭示遗传学和病因学异常。
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阐明银屑病的发病机制需要分别研究表皮和真皮的作用。把培养的人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混合物移植到SCID小鼠皮下,可发育成具有人皮肤结构的囊肿。用这种方法,分别培养银屑病患者和正常人的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制备成四种混合物:正常角质形成细胞和正常成纤维细胞;银屑病患者角质形成细胞和正常成纤维细胞;正常角质形成细胞和银屑病患者成纤维细胞;银屑病患者角债形成细胞和银屑病患者成纤维细胞。每种混合物分别移植到SCID小鼠皮下,观察囊肿形成和组织学变化。发现混合物不同囊肿的结构也不同,并提示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有异常,银屑病的成纤维细胞对表皮的增厚有影响,导致移植后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的分化可能加速,失去正常表皮结构。
毛细血管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皮肤有两套相连的血管系统即浅表血管丛和深部血管丛用以营养自身。浸润T细胞表达独特的皮肤淋巴细胞相关抗原,可以被HECA-452mAb识别。为了研究 HECA-452+淋巴细胞在区别深浅血管丛导向位点的作用,Kunstfeld R把分别带有深部或浅表血管丛的皮肤标本同时移植到同一SCID小鼠身上并输入人T细胞。发现两处皮肤都有致密的人T细胞浸润,但是只有浅表血管丛中的T细
胞表达皮肤淋巴细胞相关抗原。证实在银屑病皮损中T细胞是以浅表血管丛为作用对象而不涉及深部血管丛。提示不仅不同器官而且同一器官的不同血管床通过表达特异的导向(homing)受体能够指引淋巴细胞的流通。
T细胞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在验证T细胞维持银屑病病理变化的试验中,将银屑病皮损移植到 SCID小鼠并皮下或静脉注射自体源于皮损的培养T细胞和外周血T细胞,对照组不注射T细胞。结果显示对照组失去银屑病皮损的特征,外周血T细胞不能维持银屑病皮损特征,而注射培养的皮损内T细胞可维持银屑病的特征,包括表皮厚度标记指数(labeling index)以及 HLA-DR和 ICAM-l的表达,并且失去中间丝相关蛋白《filaggrin)的表达.健康志愿者皮肤移植到SCID小鼠后,注射银屑病皮损中的T细胞,不能诱发银屑病改变。提示银屑病是由自身抗原反应性T细胞介导的,它在银屑病皮损中出现频率更高。
银屑病未受累皮肤移植到SCID小鼠并在其下注射自体免疫细胞,CD4+T细胞可以引起银屑病友损发生,而CDS+T细胞不能。同时发现在皮损发展的条件下,表皮内的CDS+T细胞增殖并表达急性活化标志CD25和CD69。在急性皮损发生前,皮内表达 NKRS(CD94), CD158a, CD158b的 CD4”T细胞和 CDS+T细胞积聚。在银屑病慢性斑块中也有带NKRS的免疫细胞,但是银屑病未受累皮肤和健康人皮肤无此细胞。这些受体可识别MHCI等位基因产物包括银屑病家族成员遗传的HLA-C,HLA-B异型。因而未受累皮肤注射CD4+T细胞可以引起免疫刺激反应,造成 T细胞活化和表达 NKRSCD4+和 CD+ST细胞的出现。
银屑病皮损中出现表达自然杀伤细胞受体CD94和CD161的T细胞(NK-T细胞)的意义不清。体外孵育NK-T细胞和CDld+ 角质形成细胞可产生大量IFN-r和IL-13,并可被杭CDld mAb抑制,提示反应中表面分子参与了识别作用.银屑病未受累皮肤移植到SCID小鼠,并在其下注射NK-T细胞,可以产生银屑病样皮损,过度增生的角质形成细胞弥漫的表达CDld,并有CD161+T细胞浸润。RNase保护试验证实急性皮损中主要为 IFN- r和 IL-15mRNAs,提示表达 NKRs的 T细胞与 CDI d+角质形成细胞发生病理生理作用,通过产生 Thl细胞因子而激发银屑病。
细胞因子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为了验证干细胞因子(SCF,肥大细胞生长因子)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用免疫组织化学和ELISA分析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应报和血清中SCF,发现银屑病皮损棘细胞层角质形成细胞,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有弥漫着色,血清SCF比正常对照高,但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无相关性。将患者分成瘙痒组和不瘙痒组,发现真皮乳头层肥大细胞数和血浆组织胺水平前者比后者高,但是血清SCP水平无统计学差异。银屑病未受累皮肤移植到SCID小鼠并注射SCF,没能引起银屑病祥皮损,但肥大细胞增多,提示角质形成细胞产生的SCF弓l起银屑病真皮乳头层肥大细胞增多,并与银屑病的瘙痒有关,但不是银屑病的发病原因,其他因素应需考虑。
HOOg K证实单把 CD4+CD45Rb( hi) T细胞移植给 SCID小鼠,很少有小鼠发病。移植细胞后一天,再一起用LPS和IL-12或葡萄球菌肠毒素B刺激,可以大大地增加发病和增强皮损严重程度。更重要的是用这种方法诱导的反损表现出很多银屑病皮损的组织特点。皮肤浸润的CD4+T细胞主要是CD45Rb(lOW)记忆/效应细胞,并有高度的 Thl表型倾向。为了检验致病性T细胞的发展是否有赖于自身产生的 IFN- r,把 IFN- r-/一和 CD4+CD45Rb(hi) T细胞转入T,B and NK cell缺陷的 scld/beige小鼠,发现除棘层肥厚略有减弱外,银屑病的发生与转入IFN- r+/+ T细胞SCID’小鼠相似。在T细胞转入7天和 35天,用抗IL-12mAh作用,可以终止银屑病的发展。皮损来源的IFN-r炎症细胞分泌大量的 TNF-a,而抗IL-12mAb作用后的无 TNF-a的产生。提示 IFN-r-/- T细胞的炎症作用可能部分是由于TNF-a产生的,抗IL-12mAb的治疗作用可能是它能下调 TNF-a和IFN-r。
超抗原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银屑病以炎症和表应增生为特征,细菌超抗原诱导的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反应在其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银屑病未受累皮肤移植到SCID小鼠,真皮内反复注射细菌超抗原同时腹腔内注射超抗原刺激的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结果小鼠出现的炎症反应具有银屑病皮损的特征如:表皮增生,乳头状瘤,病灶出现ICAMI表达和细胞外T细胞浸润并表达皮肤淋巴细胞相关抗原。这些发现证明超抗原具有激发银屑病样皮炎的潜力,并提供了研究淋巴细胞导向的模型。
为了研究超抗原作用下的外周血单核细胞在维持移植的银屑病皮损组织形态和细胞因子基因表达中的作用,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刺激的源于银屑病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单次或重复注射到SCID小鼠移植的全层银屑病皮损的皮下。5周后,重复注射SEB-PBMCS的小鼠银屑病样皮损最明显.用SEB-PBMCS和未刺激的PBMCS反复注射,小鼠真皮上部内皮细胞可表达E-选择蛋白(E-selectin);而单次注射没有E-selectin表达。SEB-PBMCs重复注射的小鼠可以检测到IL-lp和IFN-r。提示持续的供给活化的PBMCs可以更加有效地保持银屑病样结构。
治疗苏物的仿造
银屑病皮肤异种移植时注射1,25二羟维生素D3,环抱菌素A或IL-10以研究1,25二羟维生素D3,环抱菌素A和IL-10对银屑病皮肤异种移植表现的作用。同时验证用SEB和IL-2活化,然后用1,25二羟维生素D3或环抱菌素A预处理的自体淋巴细胞诱导银屑病皮损的作用。发现对移植的银屑病皮损注射1,25二羟维生素D3,或环抱菌素A都可导致银屑病临床和组织学积分一致的减少并向未受累银屑病皮肤蜕变,而 IL-10无此作用。银屑病未受累移植皮肤注射活化的免疫细胞后,可以使移植物向斑块型银屑病转化,表现为银色鳞屑、角化不全、延长的真皮乳头、棘层肥厚和真皮毛细血管反应。与此相反,活化的免疫细胞在注射前用1,25二羟维生素D3或环抱菌素A处理,移植皮肤的变化很小。表明活化的T细胞可能诱导银屑病,免疫调节药物可以抑制银屑病人免疫细胞的致病能力。
银屑病经常用糖皮质激素、维生素A和维生素D等活化细胞核荷尔蒙受体的制剂治疗。过氧化酶增殖活化受体(PPAR r)是一种相关的细胞核荷尔蒙受体,可以被其配体thiazolidinediones活化。troglitazone是临床中使用的thiazolidinediones类药物,在用 troglitazone治疗的过程中,所有银屑病患者的病情得到缓解,人角质形成细胞表达PPAR r,t roglitazone可显著抑制体外培养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在SCID小鼠模型中应用troglitazone可以减轻移植表皮的过度增生。提示 PPAR r可能是有效治疗银屑病的细胞内靶目标。
总之,SCID小鼠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缺失,以SCID小鼠作为移植受体研究银屑病患者角质形成细胞、T细胞、毛细血管、细胞因子、超抗原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并用于银屑病治疗药物的筛选,表明是研究单一因素在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中作用的一种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