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黄连图谱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03-24 03:03:53
【药
名】:胡黄连
【拼 音】:HUHUANGLIAN休 闲 居 编辑
【英文名】:Figwortflower Picrorhiza Rhizome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玄参科植物胡黄连或西藏胡黄连的根茎。
【功
效】:清退虚热,凉血止血,清热燥湿,清热解毒,杀虫消疳
。
【主
治】:治疳疾,惊痫,泻痢,劳热骨蒸,自汗,盗汗,吐血、衄血,火眼,痔瘘,疮疡。
【性味归经】:苦,寒。 ①《唐本草》:
“大寒。” ②《开宝本草》: “味苦,平,无毒。”
入肝、胃、大肠经。①《雷公炮制药性解》:
“人肝、胆、胃三经。”②《本草汇言》:
“入手、足太阴,足阳明、厥阴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5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或浸汁点眼。
【用药忌宜】:脾胃虚弱者慎服。
【药物配伍】:配银柴胡,相须配对,退虚热效佳。配鳖甲,清补同用,清退虚热。配秦艽,有良好的透肌退热之功,擅治虚劳潮热尤其对骨蒸劳热,肌瘦颊赤,困倦盗汗之风劳病者所宜。配乌梅,一泄一敛,泄不伤正,敛不留邪。配生地,用治虚火内扰而致的吐血,衄血。既能泄火,亦可生津。
【别
名】:割孤露泽(《开宝本草》)、胡连(《本草正义》)
【处方名】:胡连、胡黄连
【商品名】:胡黄连:为玄参科植物胡黄连的根茎。产于我国西藏、云南。印度、越南等国也有出产。以根茎条粗、折断时有粉尘、断面灰黑色、苦味浓者为佳。
西藏胡黄连:又名假黄连。为玄参科植物西藏胡黄连Picrorrhiza
scrophulariiflora Pennell的根茎。主产于西藏。以根茎粗大、体轻质脆、苦味浓者为佳。
【动植物资源分布】:胡黄连分布西喜马拉雅山区。都为进口,产印度。西藏胡黄连分布西藏南部、云南西北部。产西藏。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在地上部分枯萎时采挖,去净泥杂及地上部分,洗净,晒干。
【拉丁名】:药材Rhizoma Picrorhizae原植物胡黄连
Picrorhiza kurrooa Royleex Benth 西藏胡黄连 Picrorrhiza
scrophulariaeflora Pennell
【炮制方法】:拣去杂质,用清水淘净,捞起润透,切片晒干。
【考 证】:出自《唐本草》。
【生药材鉴定】:①胡黄连:干燥根茎呈圆柱形,平直或弯曲,多不分歧,市售品多为长约2~4~9厘米的小段,直径3~8毫米。表面灰黄色至黄棕色,有光泽,粗糙,具纵皱及横环纹;桂皮有时剥落,露出褐色的皮部;顶端有残留叶迹,密集呈鳞片状,暗红棕色,或脱落而残留半环状的节痕;根痕圆点状,近节处较多。质硬而脆,易折断,折断时有粉尘飞出;断面皮部灰黑色,木部黄白色,木部维管束4~7个,排列成环状,中央有灰黑色的髓部。
气微,味极苦而持久。以条粗、折断时有粉尘、断面灰黑色、味苦者为佳。②西藏胡黄连:干燥根茎呈圆柱形,多少弯曲,偶有分枝,长3~7~12厘米,直径2~9~14毫米。表面灰棕色至暗棕色,有横皱纹或纵皱纹,并有突起的芽或芽痕以及小圆形的根痕或细根残基;顶端密被鳞片状的叶柄残基,呈灰棕色、黄棕色至暗棕色,革质。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木栓层灰棕色,皮部淡棕色至暗棕色,约占半径的l/3~l/2,有多数裂隙,木质部黄白色,通常为9个木部维管束,排列成环状,髓部暗棕色,有多数裂隙。有的在根茎节部带有少数的根,表面灰棕色,有纵皱纹。气微弱,有持久性的苦味。以根茎粗大、无细根者为佳。显微鉴定:
粉末灰黄褐色。①薄壁细胞长圆形或不规格形,细胞间隙明显,壁稍厚,有的呈连珠状,纹孔大,稀疏分布或集在纹孔域,有的细胞含黄棕色物。②木栓细胞表面观不规则形,大小不一,壁波弯曲,木化;断面观扁长方形。③网纹、梯纹、螺纹及梯状导管直径
8-28μm。④升华结晶鲜黄色,针状,有的集成针簇状。此外,棕色块随处散在。
【中药化学成分】:胡黄连根含胡黄连素(Kutkin)3.4%和
D—甘露醇(D—Mannitol)0.5%,香荚兰酸 (Vanillic acjd)0.1%,胡黄连醇(Kutkiol),
胡黄连甾醇(Kutkisterol)0.18%,以及香荚兰乙酮(Apocynin)。胡黄连素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化合物,而是胡黄连苦甙
I(Picroside I)和胡黄连甙(Kutkoside)的稳定混晶。又含胡黄连苦甙
Ⅱ。果实含抗坏血酸、糖类、淀粉和蛋白质。根茎含环烯醚萜甙成分为胡黄连甙Ⅰ、Ⅱ、Ⅲ(picrosideⅠ、Ⅱ、Ⅲ),并含游离有机酸,主要为香草酸、桂皮酸、阿魏酸。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