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证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12-26 00:08:38
【证候特征】
痰阻气道,肺失肃降,气道挛急引起的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等,为哮病的各种证候所共有,是哮病的征候特征。本病呈发作性,一般以傍晚、夜间或清晨为最常见。发作前常有鼻痒、咽痒、喷嚏、流涕、咳嗽、胸闷等先兆症状。发作时病人突感胸闷窒息,咳嗽,迅即呼吸气促困难,呼气延长,伴有哮鸣,为减轻气喘,病人被迫坐位,双手前撑,张口抬肩,烦燥汗出,甚则面青肢冷。发作可持续数分钟、几小时,或更长。由于感受病邪的不同,发作时病人除具上述证候特征外,还可呈现或寒或热的征候。
哮病反复发作,正气必虚,故哮病缓解期,多表现为肺、脾、肾虚的症状。休 闲居 编辑
【病因病机】
喘证常由多种疾患引起,哮病的发生,为宿痰内优于肺,每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而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气造挛急。
1.外邪侵袭 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失于表散,邪蕴于肺,塞阻肺气,气不布津,聚液生痰。或吸入风尘花粉、烟尘、异味气体等,影响肺气的宣发,以致津液凝聚,痰浊内蕴。
2.饮食不当 贪食生冷,寒饮内停,或嗜食油腻甘肥,积痰蕴热,或因进食海鲜鱼蟹虾等发物,而致脾失健运,饮食不能运化,痰浊内生,上干于肺。由于个体素质的差异,对不同食物致病的敏感性亦有区别,古有"食哮"、"鱼腥哮"、"卤哮"、"糖哮"、"醋哮"等名。
3.体虚病后 体质不强,或病后体弱,如幼年患麻疹、顿咳,或反复感冒,咳嗽日久等,以致肺气亏虚,阳虚阴盛,气不化律,痰饮内生;或阴虚火盛,热蒸液聚,痰热胶固。体质不强多以肾虚为主,而病后所致者多以肺脾虚为主。
上述各种病因概是引起本病的重要原因,亦为每次发病的诱因,如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过度等俱可诱发,其中尤以气候因素为主。本病多在气候变化,由热转寒,及深秋、冬春寒冷季节,发病率增高,诚如《症因脉治·哮病》所说:“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巢臼,潜伏于内,偶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或外有时令之风寒束其肌表,则哮喘之症作矣。”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丹溪云:“哮喘专主于痰。”痰的产生,主要由于肺不能布散津液,脾不能运化精微,肾不能蒸化水液,以致津液凝聚成痰,伏藏于肺,成为发病的潜在"宿根",因各种诱因而引发。
【诊断】
1.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
2.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诱发。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
3.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4.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啰音。
5.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痰液涂片可见嗜酸细胞。
6.胸部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久病可见肺气肿体征。
【鉴别诊断】
哮证主要与气短、喘病相鉴别。
1.气短 哮证与气短同为呼吸异常,但哮证是以发作性呼吸困难,喉间痰鸣为特征;气短亦即少气,呼吸微弱而喘促,或短气不足以息,似喘而无声,尚可平卧。如《证治汇补·喘病》说:"若夫少气不足以息,呼吸不相接续,出多人少,名日气短,气短者,气微力弱,非若喘症之气粗奔迫也。"
2.喘病 哮指声响言,为喉中有哮鸣音,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疾病;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一般来说,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
【辨证要点】
1.辨虚实 本病属邪实正虚,发作时以邪实为主,未发时以正虚为主,但久病正虚者,发时每多虚实错杂,故又当按病程新久及全身症状以辨别其主次。虚证应审其阴阳之偏虚,区别脏腑之所属。
2.分寒热 在分清虚实的基础上,实证需分寒痰、热痰以及是否兼有表证的不同。
【治疗原则】
发作时治标,平时治本是本病治疗的首要原则。
发作时攻邪,治标需分寒热,寒痰宜温化宣肺,热痰当清化肃肺,表证明显者兼以解表;平时治本当分阴阳,阳气虚者应予温补,阴虚者则予滋养,分别采用补肺、健脾、益肾等法,以冀减轻、减少或控制其发作。至于病深日久,发时正虚邪实者,又当兼顾,不可单纯拘泥于攻邪;寒热虚实错杂者,当兼以治之。《景岳全书·喘促》说:“扶正气者,须辨阴阳,阴虚者补其阴,阳虚者补其阳。攻邪气者,须分微甚,或散其风,或温其寒,或清其痰火。然发久者,气无不虚……治攻之太过,未有不致日甚而危者”,堪为哮病辨治的要领,临证应用的准则。
【辨证施治】
一 发作期
1.寒哮
症状: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隔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面色晦暗带青,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天冷或受寒易发,形寒怕冷,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药:射干麻黄汤。 本方用射干、麻黄宣肺平喘,豁痰利咽;细辛、半夏、生姜温肺化饮降逆;紫菀、款冬花、甘草化痰止咳;五味子收敛肺气;大枣和中。痰涌气逆不得卧者,加葶苈子泻肺涤痰;若表寒里饮,寒象较甚者,可用小青龙汤,并可酌配杏仁、苏子、青皮、橘皮等利气化痰;若痰稠胶固难出,哮喘持续难平者加猪牙皂、白芥子豁痰利气以平喘。 若喘哮甚剧,恶寒背冷,痰白呈小泡沫,舌苔白而水滑,脉弦缓有力,体无虚象,属典型寒实证者,可服紫金丹。本方由主药砒石配豆鼓而成,有劫痰定端之功,对部分患者奏效较快,每服米粒大5~10粒(wt150mg),临睡前冷茶送下,连服5~7日;有效需续服者,停药数日后再服。由于砒石大热大毒,热哮、有肝肾疾病、出血、孕妇忌用;服药期间忌酒,并须严密观察毒性反应,如见呕吐、腹泻、眩晕等症立即停药;再者本药不可久用,且以寒冬季节使用为宜。 病久阳虚,发作频繁,发时喉中痰鸣如鼾,声低,气短不足以息,咯痰清稀,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者,当标本同治,温阳补虚,降气化痰,用苏子降气汤,酌配黄茂、山萸肉、紫石英、沉香、诃子之类;阳虚甚者,伍以附子、补骨脂、钟乳石等温补肾阳。
2.热哮
症状:气粗息涌,喉中哮鸣,胸高胁胀,咳呛阵作,咯痰色黄或白,粘浊稠厚,排吐不利,烦闷不安,汗出,面赤,口苦,口渴喜饮,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方药:定喘汤。 方中麻黄宣降肺气,既能定喘,又能解表,杏仁降逆平喘,两药相伍,宣肺化痰定端之功更强;桑白皮、黄芩清肺热而止咳平喘,二药相配,一味宣肺降逆,一味清化热痰,使表证得解,痰热得清,以消除致病之因;苏子、半夏、款冬花降气平喘,止咳化痰,与麻黄、杏仁配伍,一宣一降,以加强宣肺化痰平喘之功;白果味甘性涩,既能化痰祛浊,又可敛肺平喘,并可防麻黄过于耗散之弊;甘草调和诸药。总之,本方为宣、清、降三法共用,共奏宣降肺气,化痰平喘,清热解表之功,使风寒外解,肺气宣畅,痰热内除,则喘咳自平。 若哮久热伤肺阴,且痰热不净,虚中夹实,发时端急气促,或喘哮持续,咳呛,痰少质粘,口燥咽干,烦热颧红,舌红少苦,脉细数者,又当养阴清热,敛肺化痰,可用麦门冬汤。偏于肺阴不足者,酌加北沙参、冬虫夏草、五味子、川贝母;肾虚气逆,酌配地黄、山萸肉、胡桃肉、紫石英、诃子等补肾纳气平喘。 若哮病发作时以痰气壅实为主,寒与热俱不显著,喘咳胸满,但坐不得卧,痰涎壅盛,喉如曳锯,咯痰粘腻难出,舌苔厚浊,脉滑实者,可称为痰哮,为痰阻气道之证。治当涤痰除塞,利气平喘,用三子养亲汤加青皮、厚朴利气涤痰。必要时可加大黄、芒硝以泻腑实。 若久病正虚,发作时邪少虚多,肺肾两亏,痰浊空盛,甚至出现张口抬肩,鼻煽气促,面青,汗出,肢冷,脉浮大无根等喘脱危候者,当参照喘证辨治。发作期治疗当体现"急"字为先。
二 缓解期
1.肺虚
症状:气短声低,咯痰清稀色白,面色眈白,平素自汗,怕风,常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发前喷嚏频作,鼻塞流清涕,舌淡苔白,脉细弱或虚大。
治法:补肺固卫。
方药:玉屏风散。 方中黄芪益气固表,白术健脾补肺,佐防风实表固卫散邪。怕冷畏风明显,加桂枝、白芍、姜枣等调和营卫;阳虚甚者,加附子助黄茂以温阳益气;若气阴两虚,咳呛,痰少质粘,口咽干,舌质红者,可用生脉散加北沙参、玉竹、黄芪等益气养阴。
2.脾虚
症状:平素痰多,倦怠无力,食少便溏,或食油腻易腹泻,每因饮食不当而引发,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腻或白滑,脉象细软。
治法:健脾化痰。
方药:六君子汤。 本方用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补气健脾,陈皮、半夏理气化痰。若脾阳不振,形寒肢冷便溏加附子、干姜以振奋脾阳。
3.肾虚
症状:平素短气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腰酸腿软,脑转耳鸣,劳累后喘哮易发,或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质胖墩,脉象沉细。或颧红,烦热,汗出粘手,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补肾摄纳。
方药: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前方偏于温肾助阳,后方偏于益肾纳气。阳虚明显者,肾气丸加补骨脂、仙灵碑、鹿角片;阴虚明显者,七味都气丸加麦冬、当归、龟胶。肾虚不能纳气者,加胡桃肉、五味子、冬虫夏草、 紫石英,或予参蛤散,方用人参大补元气,蛤价尾补肾填精。另可常服紫河车份,以补肾元,养精血。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