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治疗滋阴养肝法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5-05-24 18:45:58
一、定义
选用具有补阴增液的药物组成方剂,以治疗肝阴不足病证的治疗方法,称为滋阴养肝法。休 闲居 编 辑
二、作用
滋阴养肝法具有生律养液,滋补真阴,润燥降火,平肝潜阳等作用,从而能够防止阴津损耗,预防传变,调整人体阴阳、气血和律液以扶正祛邪。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一些滋阴药物对病原体有抑制作用,或对抗、中和其毒素,因而具有抗感染的作用。能调节机体对病原体感染所产生的反应,即有解热、消炎等作用。调节毛细血管通透性,阻止微循环障碍,从而对预防和治疗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有一定的作用。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强机体应激反应能力。增强机体对有害因素的抵抗力,提高机体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心作用。利尿作用。调节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细胞免疫,促进特异性体液免疫,如促进抗体生成,增强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有性激素样的作用。一些滋阴养肝药物含有蛋白质、胶质、葡萄糖、盐类、粘液质、某些维生素、某些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因而具有补充人体的营养物质,促进机体损伤的修复等作用。
三、适应证
乙肝见有肝阴不足证候者。证见神疲乏力,头痛头胀,头晕目眩,两目干涩,视物欠清或夜盲,耳鸣按之可减,心烦不寐,手足麻木,甚至手足震颤,五心烦热,两胁胀闷,烦躁易怒,口燥咽干,舌嫩红,无苔或薄黄苔,脉弦细数。
肝肾同源,肝阴不足多先因为肾阴不足而来。素体肾阴不足,或治疗乙肝时攻伐太过,津液耗竭,肾阴受损,肾水不能涵养肝木,则可出现肝阴不足之症候。肝主调节血液,并开窍于目,肝阴(血)不足,清窍失养,故有头晕目眩,视物欠清或夜盲等症:水不制火,心火内扰,故心烦不寐,五心烦热。手足麻木不仁,甚至手足震颤,脉弦细数等症状,是肝阴不足,虚风内动的征象。肝阳上扰,故耳鸣,头痛头胀等。
四、常用药物
枸杞子、桑椹子、女贞子、旱莲草、冬虫夏草、龟板、龟板胶、鳖甲、蕤仁、桑寄生、白芍药、决明子、桑叶、菊花、夏枯草、生地黄、熟地黄、天门冬、赤芍药、牡丹皮等。
以上所列药物大多数的药味为甘厚滋腻,药性平或凉,大多数归入肝、肾经。其中枸杞子、桑椹子滋补肝肾之中并长于补血养血、养肝明日:女贞子、旱莲草、冬虫夏草、龟板、鳖甲等滋阴功效较强,并善于退虚热,其中龟板、鳖甲善于滋阴潜阳、软坚散结。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此两味药物有抑制结缔组织增生的作用,对治疗肝硬化、脾肿大有一定疗效:桑椹子滋养肝肾之中兼能养血补血、祛风湿、强筋骨:白芍药善于平肝潜阳、清泄肝火、缓急止痛、养血敛阴。决明子、桑叶、菊花、夏枯草等善于清肝明日等等。
选用滋阴养肝药物应注意:
(1)此类药物大多数味甘厚滋腻,若兼脾胃虚弱者应慎用:
(2)因这些药物大多数为寒凉润滑之品,故阳气不足,证见形寒伯冷、大便稀溏、小便清长等表现者忌用。
(3)甘润滞腻之品易助湿酿痰,所以痰湿内盛者忌用。
(4)有些药物如冬虫夏草等,因货源稀少而价钱昂贵,完全可以用其他药物代替,不要误认为价钱越贵越好。
五、常用中成药
1.杞菊地黄九(《医级·杂病类方》)
[药物组成]枸杞子、菊花、熟地黄、山英肉、茯苓、牡丹皮、淮山药、泽泻。
[功能]养肝明目,补血滋肾。
[主治]可用于乙肝属于肝阴不足,肝阳上亢之病证。证见头晕目眩,两目干涩,视物欠清或夜盲,耳鸣耳聋,手足麻木,甚至于足震颤,五心烦热,骨蒸潮热,两胁胀问,烦躁易怒,口燥咽干,舌嫩红,无苔或薄黄苔,脉弦细数等。
[方解]肾水不足,不能涵养肝木,则肝阴不足。肝开窍丁目,主司全身筋骨,肝血不足,清窍失养,故有两目视物欠清、干燥涩痛或夜盲等症;筋骨失养,所以见手足麻木不仁。虚风内动,所以见头晕目眩,手足震颤,脉弦细数等症状。肝阳上扰,故耳鸣耳聋。阴虚则火旺,故见五心烦热、骨蒸潮热等等。
本方系六味地黄九加拘把子、菊花而成。方中熟地黄补血滋肾。山英肉养肝滋肾。淮山药、茯苓益气健脾,前者兼补脾阴,后者兼谈渗清利脾湿。泽泻清泄肾湿。牡丹皮清泄肝火。加枸杞子增强滋肾养肝补血之功,并养肝明目。菊花清肝明日。
[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6—9克,每日3次,温开水或淡盐水送服。
[剂型与规格]蜜九:每瓶60克。
六、常用方剂
1.一贯煎(魏柳州方。见《续名医类案》卷十八)
[药物组成]北沙参10克麦冬10克当归10克生地黄20克枸杞子10克川楝子5克
[功能]滋养肝肾,疏肝理气。
[主治]乙肝见有肝阴不足,肝气不好,气滞不运证候者。证见两胁疼痛,胸闷脘痞,呕吐酸水,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或疝气瘕聚等:
[方解]肝肾阴虚,肝失所养,肝气郁结,故两胁疼痛、胸问脘痞。肝气犯胃,故呕吐酸苦水:阴虚则火旺伤津,故口燥咽干、舌红少律:肝血不足,故脉细弱或虚弦。
方中重用生地黄为主药,以滋养肝肾,养阴补血。配合北沙参、麦冬以养阴生律,枸杞子、当归养血柔肝。少量川楝子以疏肝理气。
[加减]
(1)气郁化火,见口干苦燥、咽喉涩痛、舌红、苔薄黄干燥等症者,加黄芩10克,天花粉12克。
(2)阴虚骨蒸潮热、盗汗(虚汗)者,加地骨皮12克,鳖甲15克:
(3)兼邪热未清,见发热、烦躁、口渴欲饮者,加生石膏20克、芦根20克。
2.滋阴养肝汤(作者经验方)
[药物组成]干地黄20克拘记子12克白芍药10克山英肉12克丹参10克郁金10克鳖甲15克茯苓15克川厚朴10克炙甘草5克
[主治]乙肝后期(恢复期)属于肝肾阴亏,肝木失养证型者。证见精神疲倦,耳鸣耳聋,头晕目眩,两目干涩,或视物欠清,或雀盲,心烦不寐,手足麻木乏力,五心烦热,或盗汗,或遗精,或月经过多,或漏下不止。舌嫩红,苔少,脉弦细数。
[方解]乙肝后期,津液己伤,肾阴不足,肝木失养,则可出现以上证型。肝血不足,不能上养清窍,故有精神疲倦,头晕目眩,两目干涩,视物欠清或雀盲等症。阴血亏虚,不能滋养心神,所以心烦不寐;不能滋养筋骨肌肉,所以手足麻木乏力。肝阴不足,虚风内动,故有耳鸣耳聋,或手足震颤等症状。五心烦热,或盗汗,或遗精,或月经过多,或漏下不止,舌嫩红、苔少、脉弦细数等,均系肝阴不足,虚火内炎的表现。
方中用质重味厚之熟地黄填补肾阴,滋养肝血。枸杞子辅助熟地黄滋补阴血并养肝明目。白芍药养血舒肝柔肝之中善于收敛肝阴。山英肉滋养肝肾,并善于收敛肾阴。用丹参、郁金活血舒肝,清心安神。鳖甲滋阴潜阳,清虚热、止虚汗。茯苓益气健脾渗湿,兼以安神。炙甘草补中益气兼调和诸药。本方所使用的药物,大多数为厚重滋腻之品,凝滞难运,故配合功专行气化湿导滞之川厚朴,以助诸药的运化。临床实践表明,本方对乙肝恢复期的善后调养,效果良好。对其他内科杂病、老年病、妇科病等属于肝肾阴虚为主者,也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加减]
(1)阴虚盗汗明显者,加浮小麦15克、地骨皮15克。
(2)大便秘结日久属于血亏肠燥者,加当归10克、桑椹子20克。
(3)若素体脾胃虚弱者,则本方稍嫌滋腻凝滞,可加白术10克、砂仁6克(后下)以益气健脾醒胃。
本节介绍了滋养肝肾法在乙肝后期治疗中的应用。使用本法的注意点是:
(1)剂量不宜过大G因为乙肝后期邪热虽去,正气也已虚。故应缓剂耐心调理。
(2)虽有肝肾阴虚表现,但湿邪未清者,暂不可应用本方。
(3)素体痰浊壅盛,或经常大便稀溏者慎用本方。
(4)若兼脾胃虚弱者,应酌情配伍益气健脾、理气消滞药物。
以上介绍了清热利湿法、清热解毒法、泻热通腑法等七种治疗乙肝的常用方法以及相应的选方用药原则。将这些治法分开单独介绍,是为了叙述上的方便。在临床实际上,这些治法常常不是单独使用的。而是相互渗透、综合应用的。只是在乙肝的不同阶段,根据病情和患者体质情况等因素,有所侧重某种或某几种治法而已。
一般说来,在乙肝初期,热邪较盛,患者的正气未衰。这时,祛邪为第一要义。邪气不除,则保护正气(扶正)就无从谈起。所以乙肝初期的治疗应以祛邪为主,清热利湿法、清热解毒法、泻热通腑法等祛邪的治疗方法是必用无疑的,但要注意保护脾胃功能,才能保证以后的治疗能够顺利进行。随着邪正的消长情况,在乙肝的中期,其治疗一般是祛邪与扶正并重,即在运用清热利湿,或清热解毒,或活血祛瘀等祛邪治法的同时,结合益气健脾,或养阴生津,或养血柔肝,或滋养肝肾等治法。在乙肝的后期,治疗就以扶正为主了。其中以滋养肝肾的方法用得最多,这是由于乙肝后期以肝肾阴虚最为多见。要特别注意的是,顾护胃气,保护脾胃功能,应贯穿于乙肝治疗的自始至终。另外,在乙肝的整个治疗过程中,若能灵活配合活血祛瘀的方法,往往有更为满意的疗效。
除了上面介绍的这七种治法以外,在乙肝的治疗中还常用到清肝凉血、养阴生津、平肝熄风、滋阴潜阳、软坚散结等治疗方法。因限于篇幅,就不再一一介绍了。
关于中药汤剂的用法与用量,除了其用法或用量比较特殊,作者已作了特别说明之外,一般情况下为:
(1)用水量:一般每剂药用清水二碗到四碗半。用水量可根据每首方剂的药味数量、各药的用量、各药的质地、将要掌握的火候等因素而定。一个简单的测定方法:将浮在水面上的药物往下压,若水面超出药物高度七公分左右(约成人小指的长度)即较为合适。应该指出,一般来说,煎煮中药的用水量,并没有十分精确的必要。
(2)浸泡:煎煮之前用上述的清水量浸泡一小时左右(在冬季浸泡过夜更好),让药物充分吸透水份后才开始煎煮。这一道程序几乎对所有中药都很有必要,应该十分重视。因为在药物干燥的情况下突然煎煮,则药物表面的淀粉、蛋白质、胶质等物质受热马上凝固封住药物的表面,水份便很难再进人药物里层,药物的有效成分无法溶解出来,将较大程度影响药效和疗效。如果在紧急的情况下来不及浸泡较长时间,可以在药物加水后,一边搅拌一边慢火加热,便可以在短时间内(十分钟左右)使药物较充分地吸收水份,又不致于在药物表面形成凝固物(因为在充分搅拌使药物流动的情况下加热)。然后才按照所需要的正常火候煎煮。
(3)火候:根据不同情况掌握恰到好处的火候也至关重要。一般是根据下面几个因素来确定火候的:
①药物的质地:质地轻、薄者如叶类、花类较易逸出有效成分的药物,火候应大些,即中火或武火,煎煮时间应短些。质地重、厚者如贝壳类、矿石类(生石膏、滑石除外)动物骨头类以及部分根类如生熟地黄、玄参、黄精等药物,火候应和缓些,即介于中火与文火之间,煎煮时间不妨适当长些。
②药物的性味:一般其味较轻、清、淡、辛、芳香等,其性温热、散发、宣透、行走、上扬等药物,火候应武猛些,煎煮的时间应短些。其味重、浊、苦、甘、酸、咸等,其性寒凉、滋腻、留守不走、收敛、下沉等药物,火候及煎煮时间则反之。
③药物的功效(用途):具有(用于)发汗、解表、透疹、化湿、理气、行水、益气、温阳、通络、开窍等作用的药物,煎煮的火候应相对大些,时间应短些。具有敛汗、止泻、摄血、涩精、滋阴、增液(生津)、养血、固脱等作用的药物,煎煮的火候应缓些,煎煮的时间应长些。
(3)服药时间(时机):传统的看法,治疗身体上半身疾患的,饭后服药;治疗下半身疾患者,饭前服药。滋补药物空腹或饭前服:益气、温阳等药物上午服;滋阴、养血等药物下午或晚上服。解表、清热等药物饭后服。对胃肠有不良刺激的药物饭后服。健脾胃(开胃)或治疗消化道疾患的药物应饭前服等。其他还有如凉药热服,热药凉服等。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