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急性脑出血机理探析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12-20 19:38:45
一项由我国两省两直辖市六所医院共同完成的大样本临床对比研究 ,证实针刺头穴确能降低急性脑出血后的致残率、复发率 ,较之药物疗法和手术疗法 ,更能有效地提高康复水平。同时他们还建立并完善了一整套头穴针刺治疗脑出血的临床方法。在前不久于韩国举办的世界针灸学会第五届学术大会上 ,课题组负责人东贵荣教授应邀与会并作了专题报告。
这项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院长东贵荣教授领衔的科研课题 ,临床中选取急性脑出血患者 556例 ,随机分成头穴针刺组 (A组 )、药物治疗组 (B组 )、手术治疗组 (C组 )、手术对照针刺组 (D组 )、锥颅血肿碎吸术组 (E组 )。其中 A组采用头穴透穴针刺方法 ,针对意识障碍、尿便失禁、吞咽困难、精神障碍、瘫痪伴感觉障碍等症状 ,而分别选取百会透太阳穴、神庭透上星、风府透哑门等数十个头部腧穴 ,手法以快速进出针、快速小捻转间歇为主。与此同时 ,西药治疗、手术治疗及锥颅血肿碎吸术组采用国际方法。休 闲 居 编辑
观察结果表明 ,治疗后意识恢复率 A组为 9 9 %, B组、 C组、 D组、 E组分别为 68%、 84. 6%、 9 2. 4%、 9 1. 7%;语言障碍恢复水平 A组为 62. 4%,其它各组分别为 39 . 9 %、 36. 7%、 43. 1%、 26. 7%。肩关节、指关节、髋关节和趾关节的运动功能及相关各项指标的恢复亦以 A组最为明显 ,从而说明头穴针刺治疗急性脑出血具有肯定的效果 ,修正了以往认为脑出血急性期不宜针刺、尤其不宜头穴针刺治疗的观点。
头穴针刺治疗急性脑出血的即刻效应 ,主要是针刺提高了脑神经细胞的兴奋性 ,使受血肿压迫或出血刺激而处于“休眠”状态的神经元细胞觉醒 ,神经功能尽快恢复或加强了皮层功能区之间的协调、代偿作用的结果。而针刺促进脑内血肿的吸收、消除 ,与脑出血的远期疗效有关。尽管头穴针刺对脑出血所致神经功能障碍的特殊治疗作用是其它任何方法难以取代的 ,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范围。专家指出 ,适应症要以临床观察出血静止、生命指征稳定为标准 ,并注意血压的变化。 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针灸研究所所长东贵荣教授领衔的一项研究表明 :头穴针刺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作用机制是调节脑出血后血肿占位压迫 ,以及血脑屏障破坏血液内容物质对脑神经细胞毒害所造成的脑神经病理生理变化 ;头穴针刺所出现的即刻效应 ,是通过针刺纠正了这一系列变化引起的脑神经细胞兴奋性抑制扩散的结果。该项研究日前获得了 2003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成果奖。
针刺治疗急性脑出血临床上多采用恢复期体针疗法 ,而将急性期视为禁区 ,尤其是在头部进行针刺。此项研究经过中国北方六所医院近千例病例系统临床及实验研究 ,提出了一整套临床针刺治疗方法 ,研究证实头穴针刺治疗急性脑出血疗效显著 ,即刻效应明显。在大量实验研究基础上 ,科研人员发现脑出血后血肿中心区脑神经细胞出现坏死 ,周边区神经细胞功能受到抑制 ,血肿周围水肿带以外的周边较大区域乃至对侧大脑半球的神经细胞功能也出现抑制 ,处于低血流、低代谢、低营养状态 ,这种改变越近病灶部位反映越重 ,而越远离病灶区则越轻 ,呈现病灶对神经细胞兴奋性抑制性扩散效应。这也是脑出血后神经功能缺损范围和程度大于血肿占位区的原因所在。这种抑制扩散的特点具有可逆性 ,但受时间限制 ,一旦长时间得不到有效控制 ,将引起不可逆性的脑功能障碍。从而提示脑出血急性期不失时机进行头穴针刺治疗的必要性及临床治疗作用的地位和价值。
这项研究还对头穴针刺治疗脑出血的时机、适应症、禁忌症以及针刺部位、方法和手法做了系统研究 ,证实百会至太阳穴区是治疗偏瘫的最佳刺激区 ,对偏瘫肢体的恢复有明显的即刻效应。早期针刺能降低脑指数、脑组织水含量 ,控制脑水肿 ,改善和调节自由基代谢 ,使体感诱发电位的波幅升高 ,潜伏期缩短 ,并能有效抑制出血诱发肿瘤坏死因子 -α在体内的合成与释放等一系列生物活性物质的失常 ,改善脑出血后诱发缺血性变化 ,调节免疫功能 ,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脑水肿的发生 ,促进水肿的吸收 ,改善脑神经细胞的代谢。科研人员认为 ,针刺头部腧穴可改变神经细胞的兴奋性 ,使被出血刺激和压迫而受到抑制的脑神经细胞的兴奋性逆转 ,抑制性泛化作用解除 ,使处于休克或休眠状态下的脑神经细胞觉醒 ,脑代偿功能加强 ,大脑的机能得到改善。这可能是头穴针刺治疗急性脑出血产生即刻效应的机理之一。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