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候学的认识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09-21 06:56:43
中医做了证候学的认识,是因为他要解决问题!什么问题?疾病的问题!你看《黄帝内经》是用问答的方式出现就说明了这种出发点!不解决问题的事,中国人不做!哲学家赵汀阳对中西思维在这一点上的不同,比喻为“西方哲学是典型的理想主义哲学,而中国哲学则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哲学。”
医学是用来解决问题的。这一点目标非常明确。所以直到今天中医界也从没有出现过“医学向何处去”的问题争论!而在20世纪初,西方医学不可避免的发生了这一主题的争论,争论的结果是,并没有理出一个头绪来,只能含糊地说“除了向前去还会是哪?!”。 在中国人想出来了基本的世界规律之后,他开始解决问题了!为什么上古之人都可以活过100岁?(《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实际上是说人的寿命的极限的问题。可他从不推测人是可以活到100还是150岁,总之,他关心的是什么让人这个生命机器加速了损耗的。 “歧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声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他找到了生活规律的问题。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而损耗就发生在违背这种统一的过程! 进一步,他提出治疗的原则就是纠偏,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补其不足,去其有余。一切都是从最简单的寻找平衡开始! 休 闲 居 编 辑
中西认识世界的起源是一致的,就好象文字都始于象形一样!西方也是,类似的话,Arisitotle 时代的人也说过。我们有五行学说,他们有四元素说。可是最后,象放弃创造表义文字的努力一样,他们不习惯这样想,就放弃了。他们说,早期的时代“有什么样的哲学,就有什么样的医学!” 他们摇头说,这多么原始!其实只是他们不习惯这样思考呀!
中国人没有放弃,他们继续观察和努力下去。他们从动态—平衡的角度来解读生命! 相对的衡态是健康态。 过和不及都不好! 他们就这样一正一反的说开去! 从四季更替说到人体生长发育! 很自然,他们知道人体的健康态和疾病态之间的问题,就在于要么过,要么不及!虚实的问题就这样被提了出来,以后不断丰富!问题对应治疗原则!问题更复杂,对应治疗原则也就相应的复杂!虚实可以夹杂!于是标和本的问题被提出来,治疗方法上也有更复杂的,“塞因塞用,通因通用!”这样的思维是多么充满魅力!
古代中国人不相信有治疗不好的病! 《黄帝内经》里边说,“今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言其不治者,未得其术也!”(《素问·九针十二原第一》)我相信这是在这种逻辑上思考时充满快感和自信的预言! 大量的实践产生知识的丰富,知识的丰富推动理论的清晰 认知的规律毛主席讲得最清楚!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再到理论的循环过程! 从中医的思维模式出发,中国古人不断观察体悟:思外揣内是重要的思考模式。
生命的特征有哪些呢?基本的规律是什么呢?揣测并归纳出来,并且抽提成最简单的描述!五行学说被最大限度的理解和运用了!但不止于此,更多的规律被认识。气血精液神,五脏六腑,这些基本生命概念的出现,标志着认识上的进一步突破。 重要的是这些名称代表的是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转换的规律。这些概念在今天看来都太模糊,但是,如果你把他当作是规律描述来认识的时候,你就会感叹他的执简驭繁的精当了! 同样的道理,中医在认识病理的时候,也是从变化出发的。症是最先被看到的,任何疾病在外都表现出一些症状。好象SARS,原因,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知道它作用人体后的症状:发热!喘促!乏力!当然也有他特殊的舌、脉等等的表现! 还有其他一些疾病也引起这些症状!(这一点与他们的症状相较并不重要,好比一个人被撞伤了,在治疗时重要的是伤成什么样子,至于是什么车撞的并不重要。)所以中国人说,异病可以同治! 但是也有出现甚至是相反症状的,哪怕是同一种疾病。热与冷,面色青白与面色红赤等等,症状有着鲜明的相对性。 于是这样的分类就显得至为精当:哪些是热症,哪些是寒症。还有湿等等,不断发现总结下去。所以全国名老中医颜德馨教授在听了弟子对疾病(症状)的描述后可以马上把SARS归纳成湿、热、毒、瘀、虚几个特点,深得其法呀!
知道了征,我们就开始思考了,怎样变化的呢?这就是中医思维的奇妙地方!我们就知道侯了,知道了规律,我们相信接下来就是这个了,我们可以提前侯着!世界就有点在我手中了的意思! 当这些我们都想明白和观察到了时候,我们有了证候的认识!证候是疾病的基本规律!所以我们说,辨证论治是我们的法宝!当观察总结到了这里的时候,它已经是很好的理论了。伟大的物理学家霍金说:“理论只不过是宇宙或它的受限制的一部分的模型,一些连接这模型中的量和我们观测的规则。如果它满足以下两个要求,就算是好理论:它必须在只包含一些任意元素的一个模型的基础上,准确地描述大批的观测,并对未来观测的结果作出确定的预言。” 中医理论就是这样。
而且,从《黄帝内经》算下来我们又实践了整整4000年。很多规律我们都总结了出来。 提炼的非常好,我们叫做比如:八纲。世界就在手中了! 这还不够,我们记载了各种疾病的变化,用同样的思维去找寻这里面的变化规律!这是对病的认识,围绕八纲,我们甚至可以预测某些病的变化,就象科学家可以预测某个行星的存在一样,事实证明那里的确有。当我们还没有看到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了!
所以尽管没有SARS,我们却知道温病! 所以在治疗的时候,我们也说要了解病。这就是辨证与辩病了!但其实,前者是本质的方法,后者是经验! 接下来,我们要知道怎样去治疗,古代,我们所有的工具都只能在自然界里面找,我们一个一个的试验,而且直接就是人体试验,这就是神农尝百草的过程,此外还有针灸的认识等等。 我们对治疗使用的工具按照疾病的规律去划分和归纳,这让我们思考起来,中间环节减少了。我们不知道为什么有效,可我们知道这一类药可以起到疏风清热的作用呀! 从《神农本草》到《本草纲目》,都经历了大量的人体试验。这是国际新药开发的终极方法呀! 中国人在这里面下的工夫,远远大于西方! 这样科学的认知过程,建立的临床医学,怎么会没有效果呢? 当然这样思维体系并不是象写出来那么简单,要很灵活的掌握。动态的呀!很复杂!你的头脑太机械,不适合,你的头脑太唯心,也不适合!“存乎一心”,所以古人有读书的时候,觉得“天下无不可治之病”,出来以后,却发现,“天下无可用之方!”的浩叹,就是把脉,这样的基本功,也说是“心中易了,指下难名呀!”再加上事实上,我们常常更倾向于想知道经验,而忽略思维方法!这常常是我们学不好中医的问题所在! 叶天士说得更狠“医,非天资敏悟者不可为!否则,鲜有不杀人者!”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