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分销开放,几家欢喜几家愁?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06-21 03:57:35
根据入世条款,我国承诺自2004年12月11日起,对外资全面开放药品分销领域。面对逐渐打开的大门,我国医药流通企业如何面对强大的国际竞争对手?相关上市公司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现状:不容乐观 目前我国医药流通业呈现以下特点: 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据统计,目前我国具有三证的药品批发企业共有1.65万家,从事零售业的有11.9万家。但大多规模较小,年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的企业不到5%,超过10亿元的只有10家。如主要从事药品流通业的美罗药业去年年销售额不足2亿元,青海三普去年销售额仅1亿元。 优势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偏小。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医药流通企业上海医药集团,其2001年销售额为129.4亿元,占国内医药市场份额的7%。另外两家医药商业巨头,国药集团年销售额近100亿,广州药业集团兼并白云山后今年销售额为80亿元。三家加起来也仅占国内17%左右的份额。零售企业中最大的连锁店年销售额也仅5亿元。而纵观欧美等发达国家,经过兼并重组,行业集中度已达到相当的高度。美国整个药品批发企业主要有三家主导,其中McKesson公司,其一年销售额就达368亿美元;日本最大的75家药品批发企业占了业务量的95%以上。 管理手段落后导致企业效益低下。国内医药商业企业大部分仍沿袭传统的运营模式,没有建立现代信息及物流管理系统,致使成本、费用居高不下。目前我国药品批发行业的平均毛利为12.6%,而平均费用却占到12.5%,2002年1-9月份医药商业的平均毛利率仅有0.59%。分析医药流通行业的上市公司,也可以发现,由于医药商业利润菲薄,其利润大部分来源于医药制造业。如广州药业2001年商业占主营收入的70%,而该部分的主营利润只占全部的27%。 比较:各有千秋 虽然按照正式加入WTO后三年内零售市场完全放开的原则,医药流通领域到2004年才完全对外资放开。但面对1700亿元年销售规模、年均17%左右速度递增的中国医药市场,外国药企不可能不怦然心动。这些跨国巨头拥有先进的管理技术、经营理念和强大资金实力,与之相比,我国流通企业处于明显劣势。 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本土药企也具有自身的优势。医药流通领域具有特殊性,其运作需要很多的基础,如销售渠道、物流体系等建立都需要时间,即使拥有巨资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经过多年的经营,国内一些优势企业掌控完整的网络及终端系统,这些将成为与外资抗衡的资本。 对策:重组壮大 面对医药流通业放开的事实,政府机构及流通企业已经在积极行动、寻找对策。国家经贸委出台了相关宏观调控政策:计划在未来5年,我国将培育5-10个年销售额达50亿元以上的特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集团;促进建立40个左右年销售额20亿元以上的区域性医药流通企业集团;促进建立10个左右、拥有网点超过1000个以上的医药零售连锁企业。 一些有眼光的医药流通企业为了将来能与外资抗衡,在不断寻找机会,通过资本市场重组兼以迅速做大作强。去年8月中国最大的医药集团―――上海医药集团迎来了新东家,并获得了11亿元的“红包”。今年初,又传来复星实业以5亿元参股国药集团的消息。加上此前广药集团已兼并国内最大的化学药生产厂家之一的白云山,至此国内三大医药流通巨头主动或被动完成了初步的整合,市场份额得到明显提升。 另外,随着对医药流通业重视不断加强,一些原本从事医药制造业的有实力企业也积极参与。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