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肌细胞移植可激活抑制心肌细胞恢复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12-21 10:07:44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外科程亮等人在蔡振杰教授指导下进行的一项实验研究显示,将动物自体骨胳肌成肌细胞体外培养扩增后,移植到急性心肌梗死区内,使已经冬眠、顿抑的心肌细胞功能得到激活和恢复。这一实验成功,不仅揭示了成肌细胞移植治疗的机制,而且为临床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开拓了新思路。
在成熟的个体中,心肌属于最终分化细胞,它一旦损伤,只能由疤痕组织替代。目前,对于心肌损伤的治疗方法包括溶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等,也只能恢复再灌注,而不可能修复或逆转已坏死的心肌。由于梗死导致有收缩功能的心肌细胞明显减少,而最终发展为充血性心力衰竭。因此,加强梗死后心肌细胞功能恢复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专家关注的热点。
为探讨成肌细胞移植替代损伤心肌及疤痕组织的治疗新方法,研究人员经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并建成心肌缺血损伤模型后,治疗组将体外培养、扩增纯化的骨胳肌成肌细胞移植到自体急性心肌梗死区域;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也分别将骨胳肌细胞移植到各自的急性心肌梗死区域内,经过2、4、8周的治疗融合后,应用组织形态学、细胞学和免疫细胞化学等手段观察检测移植效果。
研究结果显示:经过一次传代并差速贴壁后,骨胳肌细胞基本被排除,新分离出的成肌细胞呈球型,有折光性,细胞肥大,肌节明显。移植后4周,B超观察左室射血分数(LVEF)基础值,治疗组为36.1,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为27.4和29.3,治疗组与两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同时显示,治疗组梗死面积为44.0平方毫米,对照组62.0平方毫米,空白对照组69.0平方毫米,三组间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此外,免疫细胞化学鉴定发现,治疗组移植1天后,梗死区炎细胞浸润,成肌细胞密集分布于注射点周围,细胞单核;移植两周,成肌细胞有丝分裂,多数成为多核细胞,梗死区残存心肌细胞肥大,并出现代谢活动;移植8周,成肌细胞广泛分布于梗死区域,并与成熟的心肌细胞相同排列。同时,成肌细胞与心肌细胞间有细胞的突起相连,梗死区大量的毛细血管网形成,瘢痕面积明显缩小,而两对照组均无此组织形态学现象。提示存活的成肌细胞分泌多种细胞因子,激活已顿抑、冬眠的心肌细胞,从而使心肌功能得以恢复。
据指导该研究的蔡振杰教授介绍,成肌细胞是一种巨核未分化细胞,移植后可长期存活,它失去骨骼肌细胞的形态特征后,具有“环境诱导分化”特性。而成肌细胞移植提高心功能的机制可能是:注入的细胞使心室壁富有弹性,从而限制了心室扩张与梗死区扩大,移植细胞分泌生长因子,促进局部毛细血管的再生,使侧支循环形成。该研究表明,治疗组有功能的心肌细胞数量和代谢明显高于对照组,这可能是由于成肌细胞作为组织干细胞,具有较原始细胞的一些特征,移植后随着局部微环境的改善,存活的成肌细胞分泌出一些细胞因子,重新激活昏晕、冬眠的心肌细胞,使这些冬眠和顿抑的心肌细胞的代谢和功能得到恢复。因此,这可能是成肌细胞移植改善心功能最重要的原因,它对临床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转载自“中国医药报”)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