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征候群”悄悄来袭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08-14 07:42:59
悠长假期又开始了,辛苦学习了一学期的学生们,终于盼到了时间可以自主安排的逍遥时间啦。可是仅仅几天过去,家长们就开始为孩子出现的种种异常状态而焦虑万分,甚至认为有些孩子严重到要需要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到底如何能远离这种“寒假征候群”呢?
症状一:无所事事精神涣散休 闲 居 编 辑
阿鸣放假一周,就在家“猫”了一周。每天,睡到日上三竿才醒。天气冷,他要在被窝里多赖一会,心疼他饿坏肚子的妈妈,会把饭菜端到床头让他赶快吃。
吃完这一顿,他就继续躺在床上看电视,从电视剧看到综艺节目,直到深夜电视节目几乎放完了,他才睡下。爸爸想管,但妈妈总是拦住说:“好容易放个假,就让他玩玩吧!”
可是,渐渐地,全家都开始发现阿鸣变得不对劲了,眼睛因为长期看电视,用眼过度而凸出来,脸色开始发黄,胃口也越来越差,人还总提不起精神。
从前阿鸣还拿过学校跳远冠军,可现在让他爬个3层楼,就会气喘不已,一个生龙活虎的孩子,放假后居然变成了“蔫豆芽”,阿鸣的妈妈怎么也没想通。
专家支招 寻找外界动力
人的状态可以分为应激状态和非应激状态两种。在应激状态下,人的交感神经会保持兴奋,全身各功能都会积极调动起来,我们平时的工作、学习,甚至处理一些突发事故时,都处在这种状态。而非应激状态下,神经系统比较抑制,各项生理功能也处在松弛状态,日常娱乐、休息都属于这种情况。
从人的生理需求来说,应激状态和非应激状态的交替,是必需的。松一松的状态,是正常人,尤其是意志相对薄弱的孩子,所需要体验的一种情绪。但神经系统过度亢奋或抑制,长期下去都会影响到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一般来说,持续的非应激状态,尤其是彻底放松、无所事事的生活状态,持续到3天以上,人就会产生种种惰性后的生理不适,需要进行自我调整。
对策:如果自制力较强,可以自我设定一些短期的生活目标,例如看多少书、完成哪些作业等。如果觉得自己控制不了,可以借助一些外界的动力,例如可以报一些学习班、参加社会实践等,甚至体育锻炼,也能帮助把人从非应激状态中唤醒。
症状二:成天上网依赖成瘾
大二学生郑锋考完试后,就开始成天挂在网上。平时他是个沉默寡言的孩子,从前一直是佼佼者的他,突然变成班上的末流,刚开始,他还和父母倾诉自己的苦闷,渐渐地,他就什么也不说,情绪一天比一天沉沦,学习成绩也越来越下滑。
自从去年家中装了宽带,他每次休息日回家都要上网很长时间,放了寒假,他更是连吃饭都坐在电脑前。父母或到访的亲戚和他说话,他通常只会嗯嗯呀呀地应付过去,但是看他网上聊天、玩游戏却兴高采烈。由于沉迷上网,每天他睡得很少,凌晨三四点,才趴在电脑桌上眯一会,两三个小时后醒来,又继续网聊。硬拉他出门走走,他却精神萎靡得像个“瘾君子”,好像连路都走不动。
专家支招 心病先得心药治
心理学家提出,沉迷上网和赌博、懒散、酗酒、暴饮暴食等一样,可称作“准自杀行为”或慢性自杀,因为这是对身体明显有害。这种现象在学生中越来越多,而且随着假期的到来,也会集中表现出来。
很多家长对此紧张万分,并试图采取强制措施,限制孩子上网,但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从心理分析的角度看,上网成瘾的孩子往往都有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例如没有成就感、缺乏自信、感到苦闷等,正是这些负面情绪的堆积,导致他们上网来逃避现实,如果不解决根本的心病,把他们拉回正常世界的可能性很小,尤其是一些长期上网的孩子,他基本已脱离真实世界,让他适应正常生活,难度更高。
对策:建议家长对孩子上网保持敏感,但不要反应过度,同时,注意分析孩子的心理状态,是没事做需要找寄托,还是感到孤独、失落、空虚或自卑,来寻求网络上支持,必要时,可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帮助。家长可通过其他渠道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例如让他参加兴趣班,通过书画、音乐、美术等逐渐转移他的注意力,并产生移情效果等。但这一过程需要他们适应很长时间,所以家长需要极度耐心,慢慢引导。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