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儿童的心理特征及护理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5-11-05 20:04:02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儿童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影响着儿童的身体、生理及心理发育。近十多年来,在美国、英国、新西兰及澳大利亚等国家,哮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有所增加;据1990年对我国27个省、市、自治区进行的90万0~14岁的儿童哮喘患病情况调查证实,我国儿童哮喘的患病率约在0.5%~2.5%之间,哮喘发病率的上升已引起国际上的广泛关注[1]。近年来,我院在临床实践中,根据哮喘患儿的心理特征的特殊性,应用心理护理方法,克服患儿的心理障碍、减轻和消除对此病的恐惧,使患儿配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993年7月至1998年7月,我院收治哮喘儿童共48例,其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1个月至14岁;按年龄段分4组,其中婴儿组8例,幼儿组10例,学龄前组14例,学龄组16例。
1.2 心理特征
1.2.1 情绪紧张、恐惧,患儿常因受凉后或天气变化而突然发病,无任何思想准备,发病时呼吸困难、咳嗽、多痰,严重哮喘发作时,患儿常因窒息感而产生恐惧;慢性反复发作的哮喘患儿由于影响学习和生活而紧张、悲观。
1.2.2 担心病情的发展及预后情况。在较大一点的患儿表现突出,他们害怕自己会终生有这种病,表现出烦恼、苦闷、爱发脾气、哭闹不安,不与其它病友玩耍。
1.2.3 患儿父母焦虑,他们常常以迫不急待的心情向医护人员询问病情、治疗方案及预后,希望能立即控制患儿病情,缓解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使患儿早日恢复健康。
1.3 方法
1.3.1 消除紧张、恐惧,根据患儿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个性的特点,以通俗易懂的话语向患儿说明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经用药后很快可以控制和缓解,鼓励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3.2 建立友好的信任的关系,从与患儿首次接触开始就尽可能给其留下热情、和蔼、耐心的良好印象,对患儿的提问不满足于简单的哄逗,要回答得既认真又轻松,以取得患儿信任,对年幼患儿要主动亲近、爱抚,使其对医护人员产生亲切感。
1.3.3 努力提高护理技术操作水平,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医源性刺激,熟练的操作技术水平不仅可使患儿在生理上减少很多痛苦,而且还会使患儿感到满意,产生安全的心理。
1.3.4 做好患儿家长的思想工作,用亲切的语音安慰他们,耐心详细地解答问题,使他们对此病有一正确的认识,并配合做好患儿的心理护理和各种治疗。
1.4 观察标准
显效 患儿配合良好,对医护人员信赖,对治疗的态度积极,表现高兴愉快,年龄较大的患儿可主动地配合医护人员进行各种治疗护理。
有效 患儿呈配合反应,接受治疗,但仍有些紧张,年幼患儿有不同程度的执拗表现,但基本上能保持安静。
无效 出现拒绝反应,不配合治疗,甚至哭闹、暴躁、恐惧,部分患儿需加用镇静剂。
2 结果
2.1 心理护理结果
心理护理效果显著,显效率达41.7%,有效率29.2%,总有效率70.9%。
2.2 心理护理效果与护理对象年龄、性别的关系
随着护理对象年龄的增长,心理护理的显效率及有效率明显增加,尤其是学龄期以后的儿童更为明显。48例哮喘儿童研究结果:婴儿组显效率25%,有效率25%;幼儿组显效率18%,有效率29.2%;学龄前组显效率37.8%,有效率35.6%;学龄组显效率69.8%,有效率25.6%。心理护理对男、女患儿效果相似。
3 讨论
3.1 哮喘是儿童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此病的儿童常感到恐惧、烦恼、悲观,这种不良情绪可加重病情,影响患儿恢复健康,因此,针对患儿性别、年龄、心理特征不同,在护理工作中,运用暗示、促进理解等方法,调整其情绪、意志、注意力、性格等心理因素,具有显而易见的临床意义。年龄不同的患儿其心理特征不同,幼儿思考只能在幻想中进行,离开幻想,思考就停止,注意力和情绪不稳定,易受他人的情绪感染;学龄前期患儿主要以直观表象的形式来认识外界事物,需用形象语音来沟通;学龄期患儿已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对事物有好奇心,但自控力不足。因而心理护理应注意各自特点,采用不同方法。年龄较大患儿效果较好,说明心理护理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更有意义。此外,虽然对男、女患儿进行的心理护理效果相似,但仍应注意女性患儿有胆怯、害羞等特点,在心理护理上应更加细致和耐心。值得注意的是,儿童不易懂得医疗护理技术的高低对于疗效的影响,但看得出医护人员的态度是热情还是冷漠,所以服务态度的优劣是心理护理能否成功的关键。
3.2 通过细致地掌握患儿的情感进一步研究其心理特点,坚持将儿童心理学应用于护理工作,将会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休 闲 居 编 辑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