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网上相约自杀引发思考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02-19 19:01:35
随着两声枪响,警车迅速赶到事发地———柏林的“鬼湖”湖畔。只见两个年轻人躺在血泊中,心脏已停止了跳动。据鉴定两人为自杀身亡。
年轻人一个叫耶娜,女,21岁,柏林人,大学生。另一个叫马立奥,男,16岁,德国南部巴符州人,正在读高中。两人通过因特网专门描述自杀的网页相识。在事发前一天,马立奥的母亲发现儿子失踪,即报警。尔后马立奥给母亲打来电话,说自己在柏林正与网上相识的朋友会面。据警方对事发现场的调查结果确认,马立奥用5.6毫米口径的手枪先将大他5岁的耶娜一枪打死,紧接着又自毙身亡。休 闲居 编 辑
耶娜的母亲看着孩子的尸体绝望地说,真没想到孩子这么年轻就选择了死。耶娜的母亲感觉女儿近来有些异常,发现她一段时间以来很少出门,连学校也很少去,常常是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一天。一次母亲偶然进了女儿房间,发现女儿正聚精会神地盯着电脑上专门讨论自杀的论坛页面。但母亲从未想到孩子会真的这样轻生。与单身母亲生活在一起的耶娜,性格内向孤僻,特别是当交过一个男友失恋后,更是变得沉默寡言,只有看到她的爱犬时她才会露出一丝欣喜。
两个年轻生命无谓的结束,在德国引起关于青年人人生观的讨论。首先,舆论谴责一些网站对社会不负责任的态度,这些网站开辟自杀专题,探讨如何了却人生。而登陆此网页的年轻人不在少数,每天点击人数上千。
仅在德国,这一类网站就有35家之多。这些网站名义上是为帮助病人解除痛苦,但起到的效果往往很消极。这类网站使用的语调大都很低沉,虽然也指点上网人该怎样排解苦闷,但也隐晦地引导厌倦生活的人该如何选择死,同时还开辟专栏,供人们讨论和交流如何结束生命。
心理学家也指出,在因特网各种自杀论坛的网页上,充斥着忧郁、悲观的论调,有无数关于“死”的诗,有众多对生命感到索然无谓的文章,这些都对青年人产生极其消极的心理影响。一些本来就比较孤僻的年轻人过去少有朋友,现在毫不费力地进入“自杀”网页,在网上找到了“知音”,他们在网上诉说如何孤独,如何听天由命的宿命论,心理学专家认为,这些有着同样境遇而感到苦闷的人在网上相识之后,通过交流加强了潜意识中已有的想法,诸如自杀的念头。年轻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较成年人要脆弱许多,他们更容易受到自杀网站氛围的感染和刺激,通过网上交流他们甚至相约去死,耶娜和马立奥就是网上相约一起自杀的典型。
其次,电影和小说有关自杀的情节对年轻人产生的影响也不可低估,一些生活上感到颓丧的人或意志消沉者,一旦看了或读了有关自杀的情节就会激起轻生念头,效仿电影或小说中描写的作法去寻短见。歌德是德国著名文学家,他的作品无疑是伟大的,但他写于18世纪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对年轻人也有着一定负面影响,小说的核心人物维特,因陷入爱情的惆怅不能自拔而饮弹身亡,这一悲剧性人物时至今日仍对德国乃至欧洲的一些年轻人起着“榜样”的作用,人们将这种作用称为“维特现象”。
耶娜和马立奥的自杀悲剧,使人联想到今年相继发生在德国南部和东部学校由学生开枪引发的校园惨案,联想到德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青睐并无故大剂量服用止痛药片以刺激自己兴奋,再看看仅柏林每天就有3000多厌学逃课的学生,德国年轻人现状令人担忧。在信息迅猛发展的今天,面对因特网、电视、影碟、光盘每天扑面而来又五花八门的信息,该如何引导青年人正确认识人生,使他们健康成长,这是摆在政府、教育部门、社会工作者和家长们面前一个亟待解决又极具挑战的课题。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