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外急救人员的预备知识
人气:
59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5-09-29 15:00:55
院外急救人员多数是指经过较短期训练的最基层的急救人员。为什么提出预备知识,就是说训练时间较长时可能掌握预备知识多一点,否则就掌握得少一点。再者,有的热心朋友未经培训,而遇到需要紧急抢救伤病员时,开郑一阅,即掌握了皮下注射等急救知识,有利于抢救。
一、注射技术
(一)皮内注射(id)皮内注射是将小量药液注入皮内(表皮与真皮之间),主要用于过敏试验和预防注射。休 闲 居 编 辑
1.部位:皮肤过敏试验多在前臂掌侧中段,预防接种 多在上臂三角肌处。
2.操作方法:吸取药液,用酒精棉球消毒皮肤(皮试严禁用碘酒,因碘酒的棕色不易消除,影响皮肤试验的观察)。待酒干后,左手绷紧注射部位皮肤,右手持注射器(1ml注射器),使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成5°角,快速刺入皮内,推入0.1ml的被试药液,使局部形成皮丘。拔出针头后铁按揉皮肤。过敏试验者在注射后15~20分钟观察反应。
(二)皮下注射(H) 皮下注射是将小量药液注入皮下组织,多用于治疗的给药途径和预防接种。
1.部位:多用上臂三角肌凹陷处。
2.操作方法:吸取药液,先用碘伏消毒注射部位。左手绷紧注射部位,右手持注射器(2ml注射器),使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成30°~40°角,快速刺入皮下约至针头的2/3,放松皮肤,固定针头,反抽无回血时即可将药液全部注入。注射完毕后,用棉球轻压针刺处,快速拔出针头。
(三)肌肉注射(im)肌肉注射是将药液注入肌肉内,为了使药液迅速发生疗效,或刺激性药物不宜作皮下注射,或要求比皮下注射更迅速发生疗效者,常选用肌肉注射法。
1.部位:一般选用肌肉较厚,离大神经、大血管较远的部位,以臀大肌为最常用,其次为三角肌和股外侧肌。
一般用十字法确定臀大肌注射部位,即从臀裂顶点引一水平线,再以髂嵴与脊柱连线的中点作一垂线,外上四分之一处即为注射部位。
2.操作方法:患者一般取侧卧位,上侧腿伸直,下侧腿稍弯曲。坐位亦可。暴露注射部位,有碘伏消毒皮肤。吸取药液后,左手拇、示指绷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2ml或5ml注射器),将针头垂直,迅速刺入深达针头的2/3处,固定针头,反抽无回血,即可将药液注入。注射毕,拔出针头,用棉签轻压针眼处,到无药液渗出为止。
(四)静脉注射(iv)静脉注射是将药液注入静脉内,用于需要迅速发生药效,或药液刺激性强而不适于其他注射方法时。
1.部位:身体各部较显露的表浅静脉均可。常用肘窝处的正中、贵要、头静脉。小儿常用头皮静脉或股静脉。需多次静脉注射的病人,应由远端静脉开始。以保护血管。
2.操作方法:常规查对无误抽吸药液后,选择注射的静脉,在其上方放好止血带,下垫小枕。常规消毒皮肤后扎紧止血带,让病人握拳使静脉充盈。取已吸好药液的注射器,再重新查对无误,排尽空气。左手将注射部位的皮肤往下拉紧,并固定静脉。右手持注射器,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约成15°角度,沿静脉走向刺入皮下,再刺入静脉内。有回血时让病人松拳,放松止血带,固定针头,慢慢推入药液。注射毕,用棉签按压穿刺点,迅速拔出针头,用棉签再按压片刻,拉开注射器活塞,清理。
(五)静脉点滴(in gtt)静脉点滴用于补充体内水分、营养、冲淡或排除毒素,维持电解质平衡,供给药物等。
1.部位:同静脉注射。
2.操作方法:
(1)密闭式输液法:利用原装瓶代替输液瓶。检查液体有无变质、混浊、沉淀,瓶有无裂缝及有效期和药液浓度。无误后,撬开铝盖中间部分,套好瓶套,消毒瓶塞,插入输液皮管和通气管,注射针头用纱布包好,以保持无菌。输液前让病人排便后,卧于较舒适的位置。排尽办理液皮管内空气,用血管钳夹紧皮管。选择注射的静脉,局部消毒,并在注射部位上方6cm睡缚扎止血带,按静脉注射法刺入静脉,有回血时打开血管钳,见溶液点滴通畅时,用绞布固定针头,盖上无菌纱布。根据病人情况调整滴数,一般病人每分钟滴入45~60滴,脱水病人心肺功能尚好者滴速稍快,老年人或心肺功能较差者,滴入速度宜缓。
(2)开放式输液法;此法能灵活变换输入液体种类及数量。危重者的抢救和手术病人用此法。具体方法瑕述密闭式输液相同,但需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向输液瓶内倒溶液时,除去铝制瓶盖,揭开橡皮塞,勿污染瓶颈及瓶口。用血管钳夹紧滴管上端上预选赛,倒入溶液,盖好输液瓶。
二是如需在输液瓶中加药时,先将药液吸入注射器内,取下针头,再将药液注入瓶内。
二、鼻饲法
(一)目的 常用于昏迷、冬眠或其他不能经口进食的病人,补充必要的营养物质、水和电解质。
(二)方法依病人病情取半卧位或平卧位,颌下铺毛巾,清洁鼻孔。胃管前端涂润滑油后,由一侧鼻孔缓缓插入,至咽喉部是嘱病人作吞咽动作,将胃管插入胃中。插入深度为45~55cm(即从耳垂到鼻尖,再从鼻尖到剑突的长度),然后用胶布固定在病人鼻尖部和面颊部。如病人在插管过程中有恶心、呕吐时应暂停片刻,让病人作呼吸,以减轻不适。
插管时如发生呛咳、呼吸困难、发绀等情况,表示误入气管,应立即拔出重插。
证明胃管是否插入胃内有两种方法。①用注射器接上胃管,抽取胃内容物,有胃液说明已插入胃中。②用注射器抽取少量温水注入胃中,同时置听诊器于剑突下,听到气过水声,表示已插入胃中。证明了胃管在胃内后,注入少许温开水,使胃管通畅,然后缓缓注入流质饮食。注完后,再注入少许温开水,起到冲洗胃管的作用。术毕,夹闭胃管,固定于病人衣服上。
注意事项:①食道静脉曲张或食道梗阻病人不宜插管。②长期鼻饲病人,在3~4天后应更换胃管并由另一鼻孔重捼。③拔管动作要迅速,以免引起病人恶心。
三、胃肠减压术
(一)适应症
1.适用于单纯性及麻痹性肠梗阻,解除肠内压力。
2.腹部较大手术前做胃肠减压,减少并发症。
(二)方法和步骤
1.减压管外涂润滑剂,从一侧鼻孔徐徐插入。
2.当管插入已达咽腔时,让患者作吞咽动作,顺势将导管经食管送到胃中。
3.如为双腔管,插进55cm时已进入胃内,吸出全部内容物后将管再送至65cm处,让患者右侧卧位,数小时后,管尖端即可通过幽门达十二指肠内。当其类端已超过幽门 15cm时,向气囊内注入20~30ml空气。依靠肠蠕动管端可达梗阴近端肠曲,能收到很好的减压效果。
4.检查双腔管是否通过幽门,可用X线腹部透视或慢慢注入空气20ml,同时在腹部听诊,音响最大处为管端位置。
(三)注意事项
1.随时检查导管是否通畅,做到有效减压。
2.如需将导管保留较长时间,可在鼻咽腔涂硼酸甘油或液体石蜡以减少刺激,保护粘膜。
四、导尿术
(一)目的用于解除尿潴留,探查尿道有无狭窄,尿细菌培养,测量尿残余量,测定膀胱的冷热感、容量和膀胱减压等。昏迷、休克、烧伤等危重病人,需准确记录其尿量和用于化验。
(二)操作方法病人仰卧,两腿分开,屈膝,臀下垫橡皮单及治疗巾,并置一便盆。用肥皂水棉球和温水清洗外阴及尿道口,再用0.1%新洁尔灭消毒棉球清洗消毒两次。一次棉球只能用一次。清洗消毒步骤以尿道口为中心,由下而上,由内向外。
术者戴消毒手套,站在病人右侧,阴部盖无菌洞由,男性病人以无菌消毒巾裹住阴茎,露出尿道口。以左手拇、食指执阴茎(妇性则分开小阴唇露出尿道口)右手持涂有润滑剂的无菌导尿管慢慢插入尿道,男性约为15~20cm,女性4~6cm,将尿液引流于弯盘或便盆中。导尿完毕后,将尿管拔出。如属做尿培养者留取中段尿,放入无菌试管中送检。如需作留置导尿时,应将导尿管固定(女性病人导管缠绕后固定在大腿内侧面。男性病人固定导管缠绕后把阴茎靠在腹壁上或侧边固定),接上贮尿袋,悬于床旁,定时记录尿量。
(三)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尿路感染。
2.插导尿管时动作轻柔面缓慢,以免损伤尿道。
3.膀胱过度膨胀时不宜一次排空,以免引起膀胱粘膜急性充血。
4.金属导尿管时易损伤尿道,尽量少用。
五、灌肠术
灌肠术是将液体通过导管从肛门灌入肠内的方法。常用于排便,给药、补充营养和液体,或清洁肠道以利于排泄毒素,或配合结肠镜检查等。灌肠术分为保留灌肠和不保留灌肠(又分为小量不保留灌汤、大量不保留灌和清洁灌肠)。
(一)适应症和目的
1.一般性灌肠:刺激肠蠕动,软化及清除粪便,排除肠内积气,减轻腹胀,常用1%肥皂水1000ml。小量灌肠用一、二、三灌肠剂(即由50%硫酸镁30ml、甘油60ml、水909ml配成)。
2.保留灌肠:用于给药,治疗肠道疾病或从直肠给患者营养剂或透析电解质液。
3.清洁灌肠:用于清洁肠道检查脏器照像及肠道的手术前准备,常先用肥皂水灌肠,然后用清水清洁肠道。
(二)具体方法及步骤
1.向病人说明灌甩目的,取得病人使用,取左侧卧位,右腿屈曲向前,左腿伸直,将橡皮单和治疗巾放于病人臀下,避免污染床褥。灌肠液的温度在38℃左右为宜。
2.用凡士林润滑肛管头,排出管内气体。将肛管慢慢插入肛门达7~10cm后,逃走灌肠筒至离肛门高约50~60cm处,使溶液缓缓流入直肠。灌液量一般成人1000ml,儿童300~500ml。大约15分钟后灌肠注将流尽时,将肛管在近肛门处双折起来拔出。嘱病人排便。
3.一般便秘用小量不保留灌肠,催产用大量不保留灌肠。
4.补充营养及液体或给药时,用静脉输液器接在插入肠内的导管上即可。一般为40~50滴/分,滴后让病人仰卧以助吸收。
5.如为清洁灌肠,5~10分钟后排便,反复多次灌肠直至流出物无粪便为止。做保留灌肠时,事前要排便,垫高臀部10cm,灌入速度要慢。
(三)注意事项
1.灌液速度、温度要适宜,降温灌肠时用冷开水。
2.注意观察灌洗出来的液体的颜色、量、坚硬度、有无脓血等。
3.妊娠急腹症、下消化道出血时,不用清洁灌肠,应低压灌肠。
4.肛、直肠、结肠术后短期 内或大便失禁者不宜用保留灌肠。
5.在灌肠过程中,如病人有腹胀和便意,可让病人作深呼吸或暂停片刻,以级解此反应。
六、雾化吸入
雾化吸入疗法主要用于呼吸道疾病的治疗。由于此种方法为局部用药,奏效快,经物用量小,副作用少,被临床广泛应用。雾化吸入疗法是将药物分散成较小的雾滴或颗粒,使其悬浮于气体中,进入呼吸道和肺,起到清洁、湿化气道以及局部消炎、祛痰等治疗作用。
(一)适应症
1.呼吸道干燥发炎,痰液粘稠不易咯出,气道不畅的病人。
2.由细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
3.对粉尘或动物蛋白过敏,理化刺激引起的支痉挛和喘息病人。
(二)雾化类型及使用方法
1.喷射式雾化器:借助高速流过毛细管孔并在管口产生负压,使液体由邻近由邻近另一管道吸出,液体冲出前方阻挡口被撞击成雾滴。一般气体的压力需3~5kg,用氧气做气源时氧流量8升/分,这种雾化器最常用。
2.喷粉器:病人口含喷粉器的一端行深吸气,带动风扇样装置,将药粉喷出吸入,如吸入色甘酸二钠等。
雾化器的类型还有手压式雾化器、超声波雾化器等,如有条件应参照说明书来使用。
(三)雾化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