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虚”者的背后特点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5-08-09 19:54:26
“肾虚”这个词近些年在媒体使用率不低。在男科门诊,不论是刚步入青春期的男孩子,正在热恋中的男青年,还是结婚多年的丈夫,在主诉自己性功能方面的某些“异常”后,总是忧心忡忡地问:“大夫,我的肾虚不虚?该吃点什么补药?”甚至有的性功能障碍患者到“肾病科”去求诊。其实,经问诊之后,真正因“肾虚”导致性功能障碍的比例很低,大部分的患者是由心理、性观念、生活方式等多元因素所致的“肾虚综合征”,表现为心身病的特点。 国内外男科学的病因学调查表明:心理和社会因素是勃起功能障碍(ED)发生的主要原因。日本学者对1138例ED患者的病因分析表明: 心理性原因占49.8%,器质性原因占18.1%,其它因素占32.1%。 国内专家曾对255例功能性阳痿患者的诱因进行分析,其中性知识缺乏者为63.92%,心理障碍者为34.12%,环境因素占1.96%。这些患者对自己性功能状态的异常感觉和自然体验、对症状的解释和应激反应等,往往与他们的性观念和疾病解释模式有关。有的时候,病人的痛苦不是疾患本身,而是终日反思的产物。而有的临床医生一概而论的诊断,造成医源性影响,或媒体过分渲染引起媒源性影响,又使他们处在抑郁、烦恼、恐惧、焦虑的不良心境中,这常常会加重“病情”,进一步验证患者的自我判断,处于心与身互为作用的恶性循环中,即中医男科所说的“因郁致痿,因痿致郁”。一位来看病的大学生叙述病史说,上高中时他因为“遗精”看过医生,被告知是“肾虚”,由于缺乏科学的性知识,他一直对此感到恐惧焦虑。随着年龄的增长,又有了手淫的行为。一方面不能自控,另一方面感到自责,结果出现精神委靡、腰膝酸痛、头晕耳鸣、性欲减退等,便认定自己更“虚”了。求医,碍于情面,吃药,经济状况又不允许,终日疑心重重,痛苦不堪,哪有心思读书学习?人际关系也日趋紧张,表现出比较典型的“肾虚综合征”的体征。其实,对于未婚者来说,遗精、自慰都是很自然的事,关键在于用什么样的观念来看待和以何种疾病模式来解释。通过性知识的传播和认识领悟疗法,包括生活方式和行为改变的引导等,再辅以中西药物的治疗,所谓“肾虚”的疾患几乎都能得到改善和消除。 “肾虚综合征”的出现,与传统文化背景下的疾病模式解释,和对中医理论的误解有关,加上近年来媒体补肾的信息超载,生活质量提高后对性健康的关注,以及个体的心理素质等多元因素,都成为了诱因。男科临床所见的这类患者,大多具有固执、谨慎、敏感、多疑,对自身健康过虑的性格特点。一位海员在国外有过不良性接触,回国后做了全面的检查均正常,但仍担心体内潜伏着性病,对性生活怀有恐惧、内疚、焦虑,夫妻关系出现了不和谐。经心理疏导和行为疗法,辅以中医疏肝理气的方药而治愈。因此,男科医生要拓宽知识面,了解现代性治疗的基本理论,对各种类型和不同程度非器质性的性功能障碍者,需要从心理因素、生活方式、夫妻情感、性观念等诸多方面溯本求源。如果仅仅依靠药物,不讲究整体观念和综合疗法,“肾虚综合征”的治疗只能是事倍功半。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