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不是叫出来的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5-11-04 21:40:21
当人们在需要吸引注目力的时候,往往就起用“性暗示”作为武器,因此在日常话语中四处充满着“春意盎然”的景象,这就是日常话语中的“春天”现象。
春天不是叫出来的
“春天不是叫出来的”——这是一次企业论坛会议,某行业内著名企业家对当前行业发展形势做总结时的发言内容,他说:“春天不是叫出来的,春天是‘做’出来的!”
行业的兴盛不是靠一个论坛你说我说就能带动起来,关键还是参与其中的企业家用实际行动将行业的活力带动起来——他想表达的意义不过如此,但若非引用春天的性暗示,也不会引得众人叫好,之后也不会被广为引用。
这样带有性暗示的话语在当前并不独特,在公共空间内,越来越多人开始自觉不自觉地开发这一语言武器。
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广告业。
在某地产广告中,使用了如下广告词:“你就别装了”、“谁都喜欢大的”、“六个一起上”,这些广告词分别粉刷在这一谓地标建筑的外围墙上,引来路人的侧目。单独看每一句话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连缀起来却是极具挑衅意味的性暗示。
“性暗示”充斥广告业,曾一度引发了社会的争议,比如:“让你感觉就像一浪接一浪”(口香糖广告)“做女人挺好”(女士内衣广告),这些在电视上广泛出现的广告语已经成为众人皆知的“流行语”。而在网络上的广告用词,就更加离“暗示”远了一步,离“明示”近了一步,常用“上了没有”诸如此类的词汇。
有人为广告业辩称:“性暗示是整个国际广告行业的趋势。”其实这样的趋势并不只局限于广告。
在去年网络全面“扫黄打非”之前,网络上的新闻标题也曾因为过分使用“性暗示”而受到质疑。网络作为最需要吸引“眼球”的媒体,在性暗示方面打造的影响并不比广告业差。
当前最重要的影响当属手机短信。这些大多在网络上制造并流传的短信,以无厘头和“黄色”为幽默卖点,借用节假日时机大规模传播,并时常被人们引用。
力的时候,往往就起用“性暗示”作为武器,因此在日常话语中四处充满着“春意盎然”的景象。
附录1:交友广告进北大校园 可供情人服务 色情屡打不绝 视频成脱衣舞台
性开放下的幽默语境
在日常话语的“春天”现象中,其实每个字眼背后都藏着社会万象。
曾经有外国人指出,中国这几年社会生活中性观念和性行为的改变,就如同上个世纪60年代西方所经历的性解放运动。现在的社会以性开放名义,使性大规模地泛滥着。这种生活上的变化不可能不影响到人们的语言,和语言的接收神经。
在某专栏作者的文章中,写到女人呼唤男人说“我等着你开餐”,从这么普通的一句日常对话中也可引发出对“叫春”二字的联想,可见人们的神经都被“性”绷紧了。
同样变成了敏感词汇的还有“做”“上”“包”等等。
“做”成为敏感词汇,和人们把“房事”改称为“做爱”并广泛使用有关。“做”敏感起来,名字中有“作”什么的家也难逃一劫——作家就常常被问道:“你是作家还是‘做家’,哈!”作家被人如此联想,自然也和近几年来图书出版界的色情风脱不了关系。美女作家们的身体写作泛滥,使作家成为了公众意淫的对象,自然作家已经失去了以往的文人形象。
一度竖立于京城某路口的一幅关于“广告牌发包”内容的广告画,是一白衣性感女子剪影,下端打着“等着你来包”的字样,“等”字就压在女剪影的臀部上,而“包”字特地运用黄色进行处理。如果近几年来不曾兴起过“包二奶”的社会现象,并使这个词流传到每个人耳中,这个广告就失去了“性暗示”的意味,平常得就如说“你买了吗”一样。
这些与社会现象紧密相关的词语成为流行词汇,是日常话语中“春天”现象存在的基础。此外“春天”现象有如此大的感染力,另一方面不能不提到这些词语背后隐藏的特别的幽默感。
幽默,按照林语堂的解读,是一种人生的观点,是一种应付人生的方法。“人生是一出大趣剧,而我们人类仅仅是其中的傀儡”,一个人不把人生看得太认真,这就是幽默。说起中国人特有的幽默感,林语堂又道:“一个幽默家常常为失败论者,乐于追述自己之失败与困难,而中国人常为神志清醒,性情冷静之失败论者,幽默对卑鄙罪恶常取容忍的态度,他们把嘲笑替代了谴责。”这一论断用在“春天”现象上特别适合,以此给“春天”现象下了一个深刻的注脚——在对现实生活讽刺和附和的背后隐藏的批判。
休 闲 居 编 辑
附录2:幽默回顾中国表情
欢场社会批判
在一篇撰述品牌传播的文章中,作者身为品牌传播行业内的职业人,将这个行业形容为一个肉体买卖的欢场。他将品牌形象比喻为“小姐”,目标受众形容为“嫖客”,并讽刺说“为什么国际4A广告做得好,是因为性开放比我们早了一个世纪。”
有人批评说一些性笑话的传播,起着颠覆传统道德的作用。其实从某些现象看来,在这些性笑话背后的道德价值观并没有背离传统道德观念。比如上面所说的这名品牌传播的作者,从他对欢场的鄙夷态度看,其道德观念是传统的,他只不过是在用欢场并不光彩的形象来表达对商品社会某些规则的愤慨。
人们可以满口欢场社会的名词,但并不妨碍他们使用这些名词去批判这样一个“笑贫不笑娼”的社会。
雕牌天然皂粉曾经为自己的广告被取缔而叫屈,它的广告词是“你泡了吗?泡了。你漂了吗?漂了。”他们认为自己只是在用正常的语言,来表述天然皂粉的使用方法,但观众听到的却是对当前社会的不良风气的曲颜附和。人们听懂了本不该听到的含义,这不是观众的错,是社会风气的错,所以雕牌要喊冤枉也就只能向整个社会喊冤了。
这个时代的习惯口号是“有了快感你就喊”,但叫喊背后并不都是快感。
“性幽默”解构文化
当前最流行的一句很简短的“黄色笑话”是“锄禾日当午”,能从传统经典诗句中发觉出关乎性的幽默,不能不说人们的思维在“性”上动的脑筋太多了点。而这一点正对传统文化构成巨大的冲击。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中国历史的源头没有像古希腊的伊壁鸠鲁那样的崇尚身体、感性的反对派伦理学家,中国的反身体、敌视感性“感官”、视肉体为仇寇的道德主义观念一直延续了几千年,中国在长达几千年的过程中一直受着传统道德的控制,以至中华民族看起来似乎是先天就反身体的。其实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性在主流文化里长期羞于被提及,反而促使民间“性文化”泛滥成灾,尤其是在当前社会,性开放了,
强调个人主义了,通过“性”话题,人们开始反叛传统文化。
以黄为例,香港人叫他为“文化鬼才”,他却自诩为“不文”:“我没有什么文化可言,普及文化倒还有那么一点儿。我不敢说是文化人,我只是文化边缘人,或者说是假知识分子。”相反黄却乐意承认自己是“真咸湿”,好色他说粗口、看性书,是宁为真小人,不做假道学。黄曾评论自己书中的笑话为“不失社会价值”。他说:“一为真小人争取社会地位,不让伪君子们霸占全世界。二为真君子争取大光荣,如没有《不文集》这类不三不四的拆烂污文字,又怎能显得出真君子载道鸿文的光彩。”
另一个以性为标志的叛逆文人是王小波,在他以前,从没见过像他这样毫不隐讳自己性兴趣的作者,在小说中作性狂欢宣泄的。他也并不讳言于此:“‘性’是一个人隐藏最多的东西,是透视灵魂的真正窗口。”他的性爱故事背后是深刻的黑色幽默,他震撼人的力量在于,在那种压抑的,人只有窄小生活空间、对个人选择不宽容的社会中,对个人舒展、张扬的生存方式畅快淋漓的向往。人生存的许多欲望都是极为自然的事情,人要能自然并按自己意愿而不被别人束缚地活着,就能把自己舒展在午后的阳光下,所以他觉得草长、马自然地发情才是“伟大的真诚”的基础。
这些个人主义的文化代表们告诉人们,最伟大的文明都是虚伪的,而性,为人之大欲,才是人真实面对自我的基础。其实这种对性话题的利用,在文化领域中并不鲜见,因为从古至今,从中到西,性幽默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它本身也是一种文化。
附录3:简单的欲望和相知的温暖
商业泛滥文化缺席
日常话语中的“春天现象”是当前性幽默文化的一个表现方面。随着社会生活的演变,性幽默文化也会不断成长。
应当承认,性幽默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在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能使个人完全放松自己来宣泄情绪而避免了可能出现的精神变异。但我们面前看到众多泛滥的“性”话语现象,却并不都是良性和善意的。
在“春天”现象背后擂鼓助威的更多是商业驱动力,利用性做标签来诲淫诲盗,而像黄的“不文”这样具有真正价值的文化现象却是稀有的。
如一位网友所说,如果男人的欲望可以自由自在地表现,或许我们有机会像詹姆斯·史都华那样说:“我不表演,我只反应。”而我们的艺人只会在记者会上吹嘘“壮阳酒”和床第隐私,这就表明我们对性的态度还缺少太多文化的含量,和真正的幽默感。
商业泛滥而文化缺席证明了我们的性幽默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空悬,也就是说,虽然当前社会提倡性开放,事实上是性泛滥背后依然有着重重桎梏。在我们的性话语当中感受到的更多是对不良社会风气的讽刺,而不是一种健康的开放的心态。
性幽默,并不能用道德来强制压制,我们需要的是一种真正的文化,让性幽默得以健康地发展,让“春天”真正到来。
(生活月刊)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