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不该被遗忘的角落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02-12 01:23:43
慕海燕戴刚我市教育行政部门每年要组织全市中小学教师大大小小的各种培训活动几十次,内容包括教学教法、知识更新、师德师风等多种项目。但是这众多培训中,却缺少了一项目前困扰着很多中小学教师的“心理调节”内容。据统计,目前我市中小学教师十余万人,他们都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但这些知识都被老师们用在教育孩子身上,就在老师们给孩子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的时候,他们自己的心理其实正背负着沉重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下工作的教师很容易将自己的情绪转移给孩子,教师的心理问题应该被普遍关注———
新闻链接:
针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上海市将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全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必修课。根据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14个地区168所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的抽样检测,发现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休 闲 居 编辑
近日,我市初四学生小钊回家后经常闷闷不乐。小钊的父母经过询问才知道,从这学期开始,小钊的班主任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对同学们发脾气,为了不被老师批评,大家每天在学校时都十分小心,生怕有什么事做得不对,惹老师生气。小钊说:“老师原来是一个性格十分开朗的人,同学们也很喜欢她,可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她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据心理危机干预专家、医学博士张大生介绍,小钊的班主任有可能就是由于压力过大而引起的焦虑反应,“乱发脾气”其实就是教师存在心理问题的一个典型体现。心理专家认为,教师不良的心理状态不仅会阻碍其自身成长,还将对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深刻的负面影响,这一现象应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把孩子成才的宝押在老师身上”
谈起心理压力来源,很多老师反映,育人是一项复杂工程,与社会环境、家长教育观念及学生素质密切相关,并非有多少投入就有多少收获。然而在一些家长眼里,学生成绩好坏、能否升入重点中学以至于今后能不能考上大学,都是老师一个人的事,只要孩子不成才就是没遇到好老师。一些教师因此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烦躁、失眠等症状。
提起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继红小学王老师有三个“最怕”:选班干、评三好、排座,这也是让很多老师头疼的焦点问题。
就拿排座来说,本应按学生个子高矮安排,但有的高个学生视力不好,给他往前调,其他学生家长就说“老师收礼了”。为避免误解,就搞全班大循环,可有的矮个学生循环到后排又看不见黑板,家长肯定来找,老师一旦让这个学生固定不动了,其他学生家长又会有意见,进而提出新的要求。
“结果可想而知,不管怎么调,总有家长对我不满意,真没办法啊。”王老师说,她每天都要花费大量精力应对类似的困扰,“做梦都是学生的小脑袋,铁人也要垮掉了。”
我市一所知名初中的政教主任闫老师认为,社会舆论环境也是造成教师心理压力增大的因素之一。眼下,教师成了敏感职业,个别老师体罚、伤害学生的事情一旦见诸媒体,就会受到全社会的口诛笔伐。“个别无德教师丑化了教师的整体形象,理所当然要接受监督。但人们也应看到,绝大多数老师都在为学生呕心沥血。”正是迫于这种社会舆论的压力,很多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正常批评教育时顾虑重重。
“特别想静下来读本书”
记者调查发现,与中学老师相比,小学老师往往更加操心,他们要随时为那些走出幼儿园没多久、天性好动的孩子的安全负责。而与小学老师相比,中学老师表现得更为焦虑,学生成绩、升学率才是他们的“命根”。
长期超负荷、高强度的工作,使这些教师无暇料理家人生活起居,更没有时间和精力关注自己子女的学习、成长。久而久之,快乐渐渐从教师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淡去。更令人担忧的是,每天忙于日常工作,心力交瘁的老师们很难有时间坐下来静静地读一本书,或者细致研究某一个学生的优缺点以便“对症教学”,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损失。
据了解,目前很多教师因为没有时间充电、更新知识,对教育教学深感力不从心。一位从教11年的教师说,教学内容在变化,学生的眼界也很开阔,这都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但由于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和时间,教师们很难及时学习新知识、了解新事物,教学水平也常常停滞不前。
道外区大同小学校一位班主任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早6点起床上班;7点半领着学生开晨会;8点上课,自己有课要讲课,没课要备课、书写各种文字材料,每堂课下课必到班级看看孩子们是否打闹了、有没有安全隐患,与个别学生谈话;中午11点半午休,把学生的饭筐抬回来,把饭盒发到每个孩子手里,抓紧用10分钟吃完午饭,还要看护到室外活动的学生,避免意外;下午从1点到4点,重复上午的工作,4点40分下课后组织扫除,给生病的学生补课,与接孩子的家长交流孩子表现和近况,晚上6点多才能到家。此时,手机和家里电话又成了“家长热线”。
这位已从教7年的老师说:“每个有责任心的老师都非常珍惜与家长沟通的机会,可说实话,50多个学生的班级,任何一位家长打个电话我都要像电脑一样快速调出相关资料,这样的疲劳轰炸我也吃不消。”
采访中,不少老师对子女感到歉疚。他们说:“在学校无论多苦闷,也要把乐观的一面呈现给学生,耐心地对待他们,回到家却只想发脾气,对自己孩子最常说的就是‘你愿意干啥就干啥,别烦我’。”
一位28岁的小学老师到现在依然是单身。她说,一天到晚跟学生“摸爬滚打”早已身心疲惫,谈恋爱、结婚生子,竟都成了遥不可及的奢望。“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要孝敬父母,可我们连给自己爹妈端盆洗脚水的时间都没有。”另一位教师说:“我们牺牲了很多,可还是常常得不到理解。”
“内外兼修”才能舒缓教师心理压力
我市一所初中的副校长说,目前小学阶段对学生的评价是按等划分的,相对模糊,翻看小学毕业生的成绩单几乎都是“优秀”。到了初中,对学生的评价变成了精确的分数,差1分都是天大的事,家长和外界的注意力也都集中在成绩上,教师之间因此竞争得很厉害,“如果你的班级只有10个学生考上重点高中,肯定比考上20个的老师压力大多了。”此外,现在的年轻教师多是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遇到挫折哭鼻子的也大有人在。
张大生博士对教师们的心理健康状态表示担忧,他认为这种状况如不及时改变,教师们的心理问题很可能恶化为心理疾病。他强调,老师是学生的榜样,情绪不良时会无意识地把学生当成发泄愤怒、不满的“替罪羊”,学生受到委屈和不公平,就会对老师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出现逃课、厌学等情况。
与此同时,学生是通过老师来了解社会的,在与他人交往时,会认为人们都是情绪不稳定的、喜怒无常的,不负责任地乱发脾气,因此会对他人不信任,影响未来的人际交往。更为重要的是,一个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是很难胜任教师职责的,无法保证教育质量。
张大生建议,应该在学校实行“情绪告假制度”,当教师情绪很糟需要调节时,准其请假自行选择调节办法,由其他教师代为管理班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还应该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心理咨询、讲座和培训,在专家指导下帮助教师正视职业压力,找到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最佳方式。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