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应激与对策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05-24 21:39:58
有位妻子偶然发现丈夫手机上与异性往来的“暧昧”短信,一石激起千层浪,心理、生理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时下,由这类事件触发的精神障碍患者增多,加之有些丈夫对此处理不当,又使她们的病情雪上加霜。
临床可见,患者年龄一般在30~40岁之间,病史长则半年以上,短则十天半月。既往大多数夫妻感情尚好,家庭稳定,有一定经济基础及社会地位。
休 闲 居 编辑
患者的应激反应随着时间推移由轻至重,其过程分这样几个阶段:
1.察觉阶段。由于毫无心理准备,她们感到吃惊、被欺骗,内心惶惑不安,精力分散,不能专心工作和料理生活。许多患者在这一阶段不敢声张,警觉性增强,暗地里密切注视丈夫的举动。
2.生理反应阶段。强烈的心理反应不能及时消除和求得支持,必然带来相应的生理反应。患者主要表现为脑功能下降,植物神经及外周交感神经紊乱的症状,如失眠易惊,注意力不集中,心慌胸闷,胃肠胀气,食欲减退,肢体瘫软麻木等。多数患者在这阶段只去“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但总不见效果,躯体化反应呈进行性加重。
3.秘密调查阶段。患者被负性情绪所左右,非调查个水落石出不可。她们有的到电信部门想方设法调出丈夫的通讯记录,有的雇私家侦探暗地跟踪丈夫或查找神秘女人的家庭住址,还有的直接拨打怀疑的手机号码,以求证对方的确切身份。这一阶段患者越调查越疑虑,越陷入痛苦之中。当被丈夫发觉后,冲突升级,应激症状增多并加重。
4.摊牌阶段。撕破面纱,逼迫丈夫当面做出解释,但无论怎样解释,都不能化解情感危机。有一部分患者以此提出分居或离婚,还有一部分患者一天24小时寸步不离丈夫,跟踪或遥控他们。这一阶段患者与丈夫都感到身心十分疲惫,但又互不让步,双方僵持不下。
5.走极端阶段。对自我及丈夫都失去了信心,多年营造的家庭、事业及孩子已无法替代情感创伤,决定自杀或与丈夫同归于尽。这一阶段患者处于精神崩溃边缘,如果加重刺激或干预不当,一些人会造成鱼死网破的恶果,另一些人会导致重度精神疾病。
只言片语的短信为何如重磅炸弹,能摧毁多年的夫妻感情,引起剧烈反应?其中可能有这样两个原因:其一,短信作为一种新型应激源,与常见的不良事件不同,它具有间接性、隐蔽性及迅速性,似是而非,扑朔迷离,这使得女性感知觉器官灵敏的本能鞭长莫及,愈是难预知和驾驭的不良信息出现,心理危机感就愈强烈。其二,从心理学角度看,女性天生有依赖的特性,她们最需要的是安全感。作为已婚女性,丈夫是她们最大的安全保障,当丈夫出现疑点或问题后,预示着她们的安全支柱将要坍塌,自身处于极度危险中。她们要么调动所有精力选择战斗,把这些危险信息加工放大,要么选择逃避。当精力耗竭、努力得不到回报时,她们会走向极端,自消自灭,避免受精神和肉体上的再折磨。
“解铃还需系铃人”,短信应激障碍仅靠医生与患者一对一的干预治疗是不够的,还要有她们的丈夫参与配合。在医生的指导下,丈夫应力争做到:
1.用“听”来减轻妻子病痛。当妻子出现应激反应时,丈夫不要指责她们“发神经”、“脑子有病”,或者反复地辩解什么,而是要做一个忠实的听众,允许她们发泄,允许她们倾诉,让她们尽可能把话说深说透,这样有利于缓解她们的病情。
2.用行动还妻子安全感。当你被妻子误解,应改变自己以往因工作忙、社交多,忽略或厌烦与妻子沟通交流的行为方式,要让妻子了解自己的社会活动信息(工作内容,社交范围,同事关系,外出或晚归的原因等)和生理、心理信息(健康状况,内在的感知体验,性生活频次减少或分床的原因等)。这些信息是维系情感的纽带,是治疗应激障碍无可替代的良药。
3.用诚实还妻子健康。调查发现,短信的“杀伤力”很大程度上不在于其本身,而是有些丈夫对此不愿承认的态度,这是使妻子病情加重的原因。因此,只要丈夫敢于承认“过错”,以诚实的态度使妻子情绪逐渐稳定,以守信的行为使妻子心理逐渐平衡。
4.用健康还妻子理性。应激障碍使妻子丧失理智,没有理性就会盲目决断,造成恶果。丈夫真的要与妻子分手,与他人重组家庭,一定要做到在妻子恢复健康的前提下,让妻子理性地抉择。否则就可能因应激反应一损俱损,两败俱伤,到时谁都无幸福可言。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