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一种精神上解脱的方法~~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5-25 23:37:46
>>>>>>>>提问休 闲 居 编 辑
>>>>>>>>休闲养生网回答:自古至今,每个人遭遇生活逆境体验到精神痛苦的时侯,都知道一方面自寻出路,自宽自解,来摆脱痛苦,另一方面向亲友倾诉,寻求指点如何解忧。在已形成的无法挽回的现实面前,如面临亲人死亡、家产被焚,只有改变自己的想法,“想开一些”,“看远一些”,“看淡一些”,或归因于“缘份已尽”,“命是注定”,“天意如此”,才能减轻一些精神痛苦。此类心理应付方法,于客观现实无补,不改变任何艰难局面的现状,却可以减轻(不完全消除)精神痛苦。
减少精神痛苦另有一条途径,即改变现实环境,即改变现实环境,改变生活事件的进程,来适应或满足主观需要,满足心理需求,从而消除其精神痛苦。如对家产被焚,由政府救灾拨款重建,或由亲友捐资源购新房,喜迁新居之后必然可以减轻家产被焚、流离失所的痛苦。此时不求助于主体心理应付机制,而是针对现实解决问题。至此乐天派性格的受灾者,暗中庆幸“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乐于“今朝有酒今朝醉”,又可随遇而安了;而多愁善感的人又会想到欠上了一笔人情债,或是不能为国分忧,反而增加了政府的负担,感到愧疚。说明相同的生活事件经妥善处理之后,仍然是“几家欢乐几家愁”的结局。
1894年弗洛依德对许多心理应付方法进行首次系统整理,命名为心理防御机制,意思是在遇到了欲望受挫、理想破灭、情感痛苦之时,选择使用一些心理防御机制,可以避免或减少精神创伤。
以下介绍常用的一些心理应付方法,注重实际方法的描述,不拘泥地精神分析学派的演释。
一、选择性忽视
1、压抑:将引起精神痛苦的意念排除到意识领域之外,主动控制不去想它,打消这个想法,去想点别的事,或做点别的活动,以转移注意。但是有些精神创伤的情节反复闯入意识中来,强迫你反复回忆,不断“回闪”,是压抑不能完全奏效的。歌词“春风吹动了我的头发,叫我如何不想他”就是压抑不住的抒情表达。
2、否认:现实生活是发生的引起强烈精神痛苦的事件其部分或全部感性材料被个体所否认。拒绝承认,根本不相信现实已发生这样的事,或认为不可能发生在他身上。此种不论并非故意掩饰,不是心里明白而口头说假话,而是真的心理上不接受,无意识地保持内心的平静。例如一个宫颈癌患者经活检病是切片症实时,医师通知她这个相当准确的诊断并建议及早手术治疗,结果诊断被否认,治疗被拒绝。直到疾病晚期才接受医师的诊断,失去了手术机会,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3、隔离、割裂、阻滞:这三个名称描述的是近似的心理机制,即将一个事件的认知观念与其相关的情感体验或个人欲望相分离,以减少焦虑、悲痛等情绪反应。例如他乡遇故知,旧情人见面,彼此只谈现在生活状况,不谈过去,这就是对旧情采取封闭或阻滞、隔离的方法。
4、分离或解体:在强烈精神刺激之下,可出现意识分离症状,如神游症状与意识朦胧状态,以及人格分离与假性痴呆、记忆分离与心因性遗忘等症状,此时患者没有明显焦虑情绪体验,对生活事件的精神刺激与当前自身处境均采取泰然漠视或幼稚嬉戏态度。其人格出现了暂时性的、戏剧性的改变。
以上这四种心理应付机制的共同大脑皮层生理机制,大概就是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实验室所提出的对于超强刺激所产生的保护抑制现象。大脑皮层比较广泛的区域出现了抑制现象。动物在天敌追捕之下,突然出现僵住不动的假死现象,实际上它有保护生存的价值,当然也有被更快吃掉的风险,特别受到爱吃腐食动物的欢迎。
二、对求不得的目标贬值,对不能满足的欲望改变兑现方式,以减轻心理挫折
1、贬低:对于吃不到的葡萄说是酸的,当然吃不到的天鹅肉也是酸的。自恋型人格者出于同样的心理机制,对别人成功妒忌,过分地去找岔子,对他人的成就贬低,以使自尊心获得保护。
另一种方式是贬低自己,以减轻现实环境对自我的压力与要求。这方面的心理应付机制有:1)退化,自己的行为方式与情感反应水平退化到幼稚孩童阶段,反而易于获得本能欲望的满足;
2)自虐,追求痛苦,自责而拒绝享乐,甘于自我牺牲,拒绝别人援助,节制本能欲望的适当满足,奉行苦行主义,以苦为乐。
2、抵消:在一次隐私被暴露后,出现反复检查门窗与途中(或为自己不慎遗落的)书信纸团,经此类强迫动作来抵消内心的不安。
3、被动攻击:对他人的要求暗中作梗与拖延,办事毫无效率而责怪他人要求过高。
4、躯体化、转换:将心理烦恼转化为躯体不适症状,在意识是专注于躯体不适症状而掩蔽了心理烦恼。
5、超脱:设想自己超脱于事件的当事人身份之外,由此可以袖手旁观,以降低情绪反应。
三、改变价值观或扭曲评价标准,求得心理平衡
1、投射、外化:对不能接受的内部欲望,感知为来自外界;将自己对他人的怀疑敌意投射出去,感知为他人对自己的不信任与敌意,因此问心无愧。
2、反射形成:用与内心相反的知为向外表现出来。对于自己十分妒忌的人在表面上表现崇敬,对自己内心厌恶的活动在表面上积极应酬。表里不一,口是心非,但可感到心安理得。
3、合理化:对内心难于接受的行为、态度、信仰提供合乎情理的解释,使其成为正当的、可接受的现实。
4、置换、替代:将倾注于某一对象的情感或欲望,转移到另外一个与之有某种相似性的另一个对象上。即移花接木,来弥补感情上的失落。
5、理想化:将通过追求而得到了的东西升值,“吃得到的柠檬是甜的”,“爱人是自家的好”,因此而不患得,不恐惧成功,求得心理上的满足与自慰。
6、扭曲:通过虚假记忆和幻想,使难堪的现实事件改头换面在意识中易于接受而不引起强烈心理冲突。
7、认同:一是在自己脸上贴金,将别人的长处、良好表现视为已出,与其保持一致;二是将自己难于接受的内心欲望与追求,向外投射假定为人人有份的观念与情感体验。这样就可达到一种彼此一样的无可厚非的心理感受。
四、提高愿望满足方式
1、升华:改变欲望满足的方式,放弃社会不容许与不接受的方式,选择另一种社会可接受的方式。例如将青少年好动好斗的本能升华为体育运动爱好,将早恋倾向升华为文学、艺术爱好。
2、幽默:通过幽默、诙谐、自我解嘲,来化解与表达某些令人尴尬的处境、想法和情感体验,这样便不至于使自己与别人感到十分难堪。“黑色幽默”即属此类。
3、利他行为:参加对他人对社会有利而满足天性需要的活动。例如是年单身与丧偶妇女组织起来参加对社会孤儿的义务服务,母性的爱心获得了充分发挥,孤儿们获得了母爱,双方都满足了心理上的需要。
4、理智化:尽量使用理性思维以避免内心情感的表达。预测与准备接受即将降临的内部心理冲突与潜在的可悲结局。主动控制可能产生的情绪反应,使其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
造成心理冲突的原因千差万别,总结为一条,外界现实与内心追求相矛盾,极力想避免的事件终于发生了,极力想追求的事件终究没有实现。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