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药材产业化经营 中药业力跨GMP门槛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5-29 08:24:30
中国是一个中药资源大国,却不是中药产业大国:目前,世界植物药市场年销售额超过160亿美元,并以每年10%—20%的速度递增,我国中药制剂年出口仅在1亿美元左右,仅占其中的3%—5%;
欧洲和日、韩等地的大型医药集团通过在华合资和投资,近年来纷纷涌入中国天然植物药品市场。最新数据显示,各种品质的“洋中药”竟已占领了1/5的国内市场。休 闲 居编 辑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我国中药企业数量虽多,但因大多采取传统生产工艺和管理方法,无法从源头开始对中药生产实行全面质量监控,也无法从药理及成分上对产品提供量化标准。而德、日等国的中药企业,从药材选种、育苗等步骤即开始全程质量跟踪,每年在科研开发上的费用占到产品销售额的30%左右,保证了产品顺利通过国际认证。这也是“洋中药”叫板本土企业的实力所在。
目前,国家正积极推进中药材生产产业化经营,已在全国兴建一批中药材生产产业化示范基地,并要求按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标准生产,同时在GAP基础上向GMP迈进。
面对中国传统中药被“喧宾夺主”的尴尬境地,国内部分中药企业已经开始了对抗“洋中药”的反击。如云南特安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已率先通过GMP认证以及食品GMP认证,借助研制开发“三七系列药品”的品牌优势,并与国内最大的医药企业上海医药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组建新的云南三七产业集团,积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还与云南昆明植物园开展一项名为植物化学组的研究,预计到2005年,将采集超过3000种天然药用植物资源,从中提取5000多个高纯度化合物样品,建立起一个国内最大规模的中药天然成分化合物样品库和数据库,极大地增强民族药业自主开发创新药物的能力。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传统中药历经几千年的积累,在国际医药市场上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但如何与“洋中药”相抗衡,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因此,迅速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有效标准,加大实现中药材质量控制的标准化、规范化力度,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保护中药知识产权,将是国内中药业迈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