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出口大幅下降 强身健体迫在眉睫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6-05 08:23:07
4月底正式生效的《欧盟传统药品法案》对我国中药出口已形成巨大冲击。5至6月份以来,上海口岸中药对欧盟的出口大幅下滑,基本退出法国和西班牙的医药市场;另一方面,质量可控的“洋中药”在中国市场上大行其道、攻城略地,各种品质的“洋中药”竟然占领了五分之一的国内市场。
在内忧外患中,中国传统医药开始面临现代产业化的严峻挑战,“强身健体”迫在眉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博士生导师刘耕陶认为,中医药企业的现代化之路关键是提高科技含量。一是要注重临床疗效;二是保证产品的质量,使其能够稳定生产;三是中草药应具有安全性,明确其毒副反应,减少药材中重金属、农药的含量。 休 闲 居 编 辑
中药出口含金量低
记者从上海市中药行业协会了解到,国际中药市场的年销售额在160亿美元左右。其中,日本占到80%,韩国占到10%,印度、新加坡等国家占到7%,我国仅仅占到5%左右,约为5.8亿美元。在极为有限的出口额中,绝大多数还是原料初级品,中成药仅占1.26亿美元,且多以食品添加剂的形式出口。这与我国中药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
上海市中药材行业协会有关人士向记者表示,1999年全球植物药的销售额为194亿美元,其中欧洲、北美、亚洲等三大主要市场所占比例分别为34.5%、21%、26%。在欧盟各国中,以德、法两国为主要消费国,它们占欧盟市场的份额分别为47%和27%。由此可见,植物药在欧盟的使用非常普遍,市场也十分成熟。
与此相比,我国植物药出口欧盟的数量并不多。记者从中国医保商会了解到的数字是:2003年我国对欧洲中药出口总额达1.083亿美元,占中药出口总值的15%,其中中成药1200万美元,提取物5756万美元,中药材3876万美元。这与中国“中药大国”的身份极不相符。
药企忙着“健身”
近日,广州王老吉药业与南丹麦大学签署了《克感利咽口服液抗病毒作用机理的研究》专项科技合作项目,揭开了广州王老吉药业与国外科研单位首次进行“科技输出”形式的合作。对此,王老吉董事长施少斌的看法是,中药要以“合法身份”进入到欧盟,与其自己埋头钻研,不如与欧盟成员国的科研单位一起攻关,如此一来,拿到药品进口注册甚至为当地市场接受的可能性就要大得多。
白云山中药厂则直接通过销售终端突破的方式,以冲刺欧盟市场。白云山中药厂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与李嘉诚旗下和记黄埔的合作,可充分利用和黄在欧洲的千余家药店,将自己的产品攻入欧洲市场。此外,白云山中药厂还将与法国有关部门合作,共同制定法国板蓝根的标准,期望以行业标准来带动产品的市场份额。健康元药业集团则通过先拿到与欧洲关系紧密的澳大利亚中药通行证的方式,然后迂回进入欧盟市场并展开产品攻势。目前,健康元药业已有四个产品送到了澳大利亚进行GMP的认证。
“强体”关键是“练内功”
中国中医研究院院长曹洪欣认为,我国是一个中药资源大国,有近5000家中药企业,但在中医药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时,各种品质的“洋中药”竟然占领了五分之一的国内市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反而开始吃“洋中药”,这说明我国中医药企业的现代化迫在眉睫。
“传统的中医药是我们的宝库,但不能停留在过去的基础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博士生导师刘耕陶告诉记者,中医药企业的现代化之路关键是提高科技含量。一是要注重临床疗效;二是保证产品的质量,使其能够稳定生产;三是中草药应具有安全性,明确其毒副反应,减少药材中重金属、农药的含量,以免其对肝脏、肾脏、心脏产生不良影响。
此外,造成中药出口受挫的原因一部分也来自于国内大多数中药企业自身的问题。刘耕陶表示,许多中药生产厂家至今尚未通过欧盟GMP审查,其药品未能在欧洲成功注册,不具有合法身份,因此目前中国的中药制成品只能以食品和医药原料的名义进入欧盟市场。由于中药的成分比例复杂,中国中药企业一般很难提交精确科学的药检报告,从而难以证明中药质量符合欧盟的药典标准。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中药部主任刘张林向记者表示,中国中药生产厂家应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尽快通过欧盟GMP机构对药厂的审查,获取欧盟药品市场的“通行证”,在中药生产中应摒弃一些不被西方人接受的毒性成分、矿物成分和濒危物种,以适应国际观念。中国中药界还应加强各种类型中药研究机构的建设,加大科技投入,构建产业链,打造企业联盟,向处方化、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迈进。如此,才有可能扩大国际市场份额、收复出口“失地”。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