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应具有偏激、独特的思考方式?
人气:
45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6-18 08:15:52
>>>>>>>>提问回顾历史上的心理学家,大多数都是具有偏激的思考方式,他们追求理论与方法上的“唯我独尊”,从冯特、屈尔侧、弗罗伊德等开先河的“鼻祖”到苛勒、华生等领袖人物,再到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些历史精英,每个人都坚持并捍卫自已的理论,即使是吸收其它理论,也是不改本质!那么,在中国,想成“家”,是不是也应该有偏激的、独特的思考方式,才能够另辟蹊径、掀起心理学变革的另一次浪潮呢?
休 闲 居 编 辑
>>>>>>>>休闲养生网回答: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心理异常的标准是什么?是否以测试来区别每个人的所思所想?为什么他们会更容易被普通人所误解?如果慢慢思考下去,我们与其说他们偏激,倒不如说他们更加自信.因为自信本身也是一种偏激,只是程序不同而己.因此,我们就可以接受:作为一个影响力巨大的个体,吸引别人的,坚持自己的,才会有更伟大的理论产生,或者是产生更伟大的结果.因此,并不会因为一个人是心理学家就会因此就是一个偏激者,而是因为他们自我的理论是来源于他们长时间的实践,实验,总结而得来.我们不应该轻易去评判一个人坚持着自我的,就是偏执.而是以一种更宽广的心态去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
有人和我开过玩笑:你找开窍门了,所以,你会坚持着.为什么?因为这样的窍门是自我在千万次失败或者是成功之后所总结出来的。一个人,轻易放弃属于自我的,特独的理的时候,我们又会说什么呢?我们只会说:这个人,真是太失败了,简直没有一点大家风范,如果他再坚持一下自己的理论我相信他就是一个伟大的人物。而当这个人坚持了自己,这时候,我们又会说:这个人,实在是死板啊,怎么这明醒的错误都不知道呢?他怎么不想一想如果再修正一下是多么好的理论,这样他就会更伟大。这原本就是一种人存在的最可笑的笑话。每个人,只会轻易去评价别人所产生的结果,却不会用心去体会这样的结果之后别人所付出的一切心血。我们没有资格去评判谁是什么样的人。但是,我们却又是这样的人——喜欢去找别人的缺点,别人的错误,更注重于别人的短处。
更何况,很多概念,我们本身就已经理解错误,或者是定义错误了,再加上的我们本性的可笑之处。因此,我不期望着在这样的前提下,对任何一个伟人我们都会有客观合一的评判。同时,前面一段就已经指出了:人的评价往往都是有理的。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穿了,就是一种诡辩,一种自欺欺人的说法而己。如果这些伟人还存在着,或者他们会思考一个问题:我要怎么样做,才会让你们满意呢?
那么,他们应该怎么样做,才会算是一个完美的伟人呢?也许,在他们的个性里,就得添加进每一个评判者的性格,这样的话,世界上,就不会只有一个费洛伊德,而是有六十亿个。因为只有拥有着六十亿个性格的弗洛伊德,才会让这个世界对他的评价听起来更完美一些。否则,一个弗洛伊德的个性已经固定下来了,却让全世界的人来评判他,那么,怎么会得到一个让所有人都信服的结论呢?所以,我们并不是在评判别人,而是在以我们所认为的合理的社会所制定好的标准来看待他们。在此,我仅以一个人来作为例子。
但是,事实上,如果以我们现在的知识来看待过去的知识,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或者,在若干年以后,我们会发现,爱因斯坦的理论完全就是在胡说八道——假设。那么,到时候,我们的子孙又要怎么样来看待这位伟大的人物呢?或者,他们也在说着同样的话——真是太搞笑了,只是一个偏执狂。明摆着是错误的理论,他竟然也能吹得头头是道,更不可思议的是,当时的人们竟然都那么狂热地追捧着。呵呵,这一天,或者,真会出现。因为我们走着的路,还会有人走着。今天我们所说的话,还会有人说着。
更何况,以上所列举出来的这些人物,本身就是一代理论宗师。如果说是偏执,也可以理解。在那样的年代里,理论繁多,各自一片天下。所以,要想进行更为良好地扩展,那么,只有在自我的理论里争取更多的成功——一个人一会儿坚持这样的理论,一会儿坚持那样的理论——我想,他也不会是什么样的大人物。更何况,心理学原本就不是只靠一种理论而发展成如今的局面。正是因为各自发展,相互交融,于是才会出现今天这样繁盛的局面。同时,我们更应该注意到:正因为彼此有着不同点,才会更加努力地证明自我存在的合理性;正因为彼此有着共同点,才会更好地去诠释心理学的奥义。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摆正心态,对他们说一声:你们辛苦了。而不是对他们说:你这个老犟牛!
以上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观阅。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