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关系与抑郁症有关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8-04 13:06:47
抑郁症是一种非常普通的常见疾病,可影响到任何一个人,不论其地位、种族、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或文化程度如何。统计资料表明,约有1/5的人在其一生中会出现中等程度或严重的抑郁。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因其有经济保障、功成名就或年龄优势而免患此病,但是某些环境因素确实会使一个人比其他人患抑郁症的危险更大。其中养育关系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早期丧失重要抚养照顾者(如父母一方)和抑郁症之间存在联系,这一点最早由精神分析主义创始者--西蒙·弗洛伊德于1917年提出。他认为,成人抑郁是其对所感知到的缺失感产生的反应,这种缺失感重新唤起了与因亡故或分离而造成的早期丧失父母一方密切关联的抑郁情绪。换句话说,人的一生中所发生的事情总是不断反复,因此,如果您早年丧失父母任一方,那么,您患抑郁症的危险就更大。直到今天,弗洛伊得罪的理论仍被许多心理学家坚信。研究结果虽有异议,但仍有一些研究支持该理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如此。其中一项研究发现,选取临床抑郁患者为研究样本,约有25%的患者有明确的丧失或分离史,与此相反,与此类似的非抑郁患者中只有5%~10%的人如此。在考虑抑郁症可能病因的过程中,发现丧失与分离是使某些人相对危险度增高的重要因素。很可能丧失或分离的时间决定了疾病的严重程度。如果在发育的关键阶段或个体极易感的时候丧失这种抚养关系,则其有可能在增加抑郁症危险方面起着更重大的作用。下面请看另一个例子:大卫今年4岁,在学前班学习,每天学5个小时。他的老师对其行为抱怨不已,因为大卫非常好斗,常与其他孩子打架。大卫18个月的时候,父亲就离开了家,从此以后一直未与大卫联系过。大卫经常抱怨,他和学前班其他孩子不一样,因而总想和母亲呆在一起,而不想去上学。对于大卫的这种情况,要说是否在其18个月时失去父亲会使其成年后患抑郁症的危险性增加还为时过早。但是,目前他的行为表明,他存在某些适应问题这可能与失去父亲很有关系。儿童抑郁症的表现形式与成人不同。幼儿园的小孩情绪低落往往表现为攻击行为,而不是孤僻退缩,这一现象并非罕见。大卫还是一个小孩,他只能通过攻击行为和想与母亲呆在家里的愿望表达自己不愉快的心情及自卑感。现在他出现了一些特有的抑郁症状,经过心理治疗,他和母亲都有可能得到一些帮助。治疗过程可能包括:帮助他承认自己不愉快的心情,接受丧失父亲这一现实,让他了解到,对他来说,如今是一个多么困难的时候,以及教他以更得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任何一种治疗方法都一定要让其母亲参与,提供帮助,并就对大卫的照顾给予其支持和指导。
又如,杰茜,29岁,她3岁时母亲突然去世。自幼受父亲和祖母照顾,她觉得自己理所当然拥有了一个快乐的童年。在大多数情况下,杰茜都十分成功,拥有美满的婚姻,有了自己的孩子,而且自己还得到了一份相当好的工作--大学教授。两年前她父亲死于癌症,当时,杰茜感到极为不安,只是觉得应将父亲的丧事安排好。丧礼后第二天,杰茜就又开始上班了。介是,最近她总感到解很空虚、悲伤,这种感觉始终也不减轻。她参加了心理治疗,以解除强烈的悲伤感,这时她才发现,自己不公应为父亲的去世感到伤心,而且也应为母亲的故去而悲伤。自小到大,杰茜几乎没有听到母亲的事情,似乎她从未存在过,因为她的家人不希望杰茜怀念母亲。因此,杰茜从来就没有意识到母亲的去世多么摧残其生活。父亲去世时,杰茜的悲伤心理也被控制在很短时间内,在其父亲去世两年后,她开始变得极其抑郁。于是,杰茜开始允许自己为父母两人的去世感到悲伤、哀悼,此后,她的情绪逐渐提高。大多数人在其心爱的人去世后都会感到情绪低落,这是秀常见的,甚至是意料之中的。这一"居丧反应过程"通常持续长达一年。在这段时间里,这种突然的丧失感和痛苦会逐渐减轻,抑郁症状慢慢缓解。但是,另外有些人的急性抑郁反应、痛苦悲伤可持续一年以上。如果抑郁情绪持续一年以上仍未减轻,就表明因失去心爱的人而诱发了严重的抑郁。自相矛盾的是,如果一个人不能完全承认对失去心爱的人所产生感情,也没有经历一个完整的"居丧反应"过程,就像杰茜一样,那么将来某个时候,他/她可能会出现延长的抑郁反应。因此,正如您所看到的,如果您童年时失去父母一方或其他重要抚养照顾者,那么您在成人期患抑郁症的危险更大。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