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光片的规格颜色用途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10-06 09:57:13
>>>>>>>>提问照X光时照出效果的那种"透明物质"的正式名称叫"X光片"吗?
请详细说说具体用途?
区别质量好坏的标准是什么?
谢谢!
>>>>>>>>休闲养生网回答:
照X光时照出效果的那种"透明物质"的正式名称叫胶片,是记录患者病变部位的载体,有蓝色和浅灰色两种。
先了解一下不同的胶片种类、特性和特点。
摄影胶片(X光胶片)从色调上来分类,可以分为黑白和彩色胶片两大类。最早发明的摄影术是黑白影像,黑白摄影从1839年的达盖尔银版法开始,到后来的玻璃干版、湿版、铁版发展到现在普遍使用以三醋酸纤维酯作为安全片基的软片, 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彩色胶片从1935年柯达公司研究出柯达克罗姆反转片开始, 到后来推出的彩色负片, 也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现在的黑白和彩色胶片, 都是在安全片基上涂布一层或多层感光乳剂,感光乳剂是由悬浮在明胶中对光敏感的卤化银组成。卤化银是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微颗粒, 估计在一个单层平均胶片乳剂中,每平方英寸的面积上可多达400亿卤化银晶体。卤化银晶体有一个特性是在曝光时改变其结构,并和其它晶体结成团块,在胶片上形成潜影, 通过显影后, 潜影便转变为可见的金属银影像。
选择黑白胶片,可以从胶片主要的三个特性去考虑:感色性, 感光度,颗粒性。
黑白胶片的感色性主要分为全色片、正色片、红外片三种基本类型。全色片对所有可见光的敏感性与人眼对它们的敏感性大致相同,也是普通摄影最常使用的黑白胶片, 在商店里出售的基本上都是全色片,全色片一般简称为“PAN”片, 多数胶片包装上均有标示。正色片是对除了红色以外的颜色都敏感的一种胶片, 在全色片发明之前, 正色片曾被广泛应用, 但今天只用于特殊目的。红外片是一种对红外光谱敏感的特殊胶片,红外线人眼是看不见的, 当薄雾阻碍着可见光时, 它能穿过雾气将远景也拍摄清楚。除了在科学实验和军事目的的应用外, 红外片能产生与全色片截然不同的特殊影像效果。
黑白染料胶片是运用彩色胶片技术制造的黑白胶片,它采用银盐作感光剂, 在冲洗过程中把银去掉留下染料影像。它的独特之处是使用同彩色负片一样的C-41冲洗工艺,冲洗制作可以通过彩扩店来完成。这种胶片的特点是由染料组成的无银底片,颗粒细、宽容度大, 它的标定感光度多是一个可变值, 可以根据不同使用目的来调整。
不论是选择黑白胶片还是彩色胶片,有必要考虑胶片的感光度和颗粒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胶片的感光度是指感光材料对光照的敏感程度, 也称胶片速度。对光反应比较灵敏的胶片,如感光度为400以上的胶片称快速片。相反,对光反应比较迟钝的胶片,如感光度为50以下的胶片称慢速片。一般比较常用的如感光度为100~200度左右的胶片称中速片。胶片的感光度是由胶片制造商提供的,以前各国没有统一的标示,1980年开始实行国际标准感光度, 它以美国使用的ASA制和德国的DIN制为基础,符号为ISO, 写法是ISO100/21°,前面100是ISO(ASA)值, 后面21是DIN值。一般高速胶片需要的曝光量少, 适合弱光下拍摄或拍摄高速运动物体, 如体育运动等。但高速胶片相对颗粒性比较粗糙,不如低速胶片细腻, 用它放大的照片显得颗粒较粗, 缺乏细节质感。如果要制作放大倍率高, 要求细节丰富,颗粒细腻的照片,便可以选用感光度50或以下的慢速片。低速胶片有时也可以利用慢速快门来表现动感效果。相对于以往, 现在的胶片的颗粒性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ISO100~400之间的胶片均有很好的图像品质,几乎可以适用于各种场合和拍摄条件。
彩色胶片可以分成两大类型, 即反转片和负片。彩色反转片有时也称为幻灯片,是一种经过反转冲洗后直接得到彩色透明正像的胶片。彩色反转片可以用幻灯机直接将影像投射到屏幕上观摩, 也可以在观片灯箱上观赏,既可以直接印放照片,又可以作为原片用来分色制版印刷。彩色反转片色彩真实饱和, 影像的清晰度、明锐度比较高,不足之处是相对于彩色负片, 曝光宽容度比较狭窄,稍不足或是过度, 都会影响影像质量, 所以拍摄反转片要求曝光一定要十分准确。彩色负片主要是供印放彩色照片用的感光片, 在拍摄并经过冲洗之后,可获得明暗与被摄体相反, 色彩与被摄体互为补色的带有橙色色罩的彩色底片。彩色负片的优点是曝光宽容度大, 一般曝光不足一级或过度二级, 仍可能得到满意的影像。另外, 彩色负片对色温的变化有相当的通用性,在印放照片时可以通过放大机的滤色镜再次调整色彩平衡和反差。彩色负片的英文品牌的字尾是COLOR(彩色), 而反转片的字尾是CHROME(克罗姆), 在英文标示的胶片盒上可以根据以上两个字尾来区别负片和反转片。(未完前看下面的网址继续)
参考资料
http://www.22best.net/html/200702/1/20070201142108.htm休闲 居 编 辑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