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上两侧总是有不少红疙瘩~~帮帮忙拉
人气:
46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10-19 23:27:09
>>>>>>>>提问从正面看,看不见疙瘩 但是从侧面看 就很多~鼻子尖也是老起红疙瘩~~
没有白头, 有时候洗脸的时候就破了 流血~~~
不太清楚是什么东西~~~现在好多痕迹~~~
休 闲 居编辑
>>>>>>>>休闲养生网回答:应该是痤疮。痤疮(acne vulgaris),是一种与皮脂代谢有关的毛囊皮脂腺单位慢性炎症病变,好发于面部、背部和胸部等含皮脂腺较多的部位,主要以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多种损害为特征,影响容貌美并常导致患者产生审美心理障碍,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增高。痤疮是美容皮肤科的最常见的病种之一,除儿童外包括轻症在内,人群中约有80%~90%的人患本病或曾经患过本病。
病因:
引起痤疮发病的原因较多,发病机制也较复杂,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1)雄激素介导皮脂分泌率增加,皮肤及其附属器是性激素的靶器官之一。雄激素的代谢产物——睾酮在皮肤中经5a-还原酶作用转化为活性更高的5a一双氢睾酮,可与皮肤及附属器中相应的受体结合而刺激皮脂腺细胞增生和脂类合成,并能影响毛囊皮脂腺管口角化,引起皮脂分泌增多,淤积在毛囊内。因此,青春发育期雄激素的相对增高、肾上腺源性雄激素增高、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低下而致雄激素相对增高等人群,容易发生痤疮。
2)皮脂分泌调节的失控:皮脂腺是全质分泌腺,其分泌方式是全质分泌,即整个皮脂腺细胞破裂就形成皮脂。皮脂分泌调节主要受内分泌调节,包括雄激素、孕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垂体激素和雌激素等。雄激素可加快皮脂腺细胞的分裂,使其体积增大,加快皮脂的合成;孕激素有人认为在大剂量时可促进皮脂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刺激皮脂腺的活性,使皮脂腺增大,皮脂的合成增多;垂体激素(生长激素、泌乳素、促黑激素等)有促进皮脂分泌的作用;雌激素可通过抑制雄激素作用于皮脂腺而减少皮脂分泌。此外,皮脂分泌调节还受精神因素、饮食结构等因素影响。因此,当内分泌紊乱、情绪障碍时,可能出现皮脂分泌调节的失控,使皮脂分泌率增加。
3)毛囊、皮脂腺过度角化与皮脂腺腺体增生:皮脂腺分泌的皮脂主要成分是脂质。其化学成分是:三酰甘油、蜡酯、鲨烯、胆固醇、胆固醇酯。而三酰甘油在痤疮丙酸杆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作用下可分解为非酯化脂肪酸;氧化鲨烯、非酯化脂肪酸可致粉刺形成。非酯化脂肪酸、脂质成分可能与诱导毛囊、皮脂腺腔壁过度角化有关;雄激素能影响毛囊皮脂腺腺体角化,使上皮细胞不能正常脱落,毛囊口变小及管腔狭窄、闭塞,皮脂淤积于毛囊口而形成脂栓。
4)微生物的增多与聚集:皮肤及毛囊内的常住菌有痤疮丙酸杆菌、表皮葡萄球菌、糠秕孢子菌,毛囊皮脂1腺深部还有蠕形螨的寄生。这些微生物在痤疮的形成过程中,可因毛囊皮脂腺角化或毛囊漏斗部被粉刺堵塞而形成一个相对缺氧的环境,使痤疮丙酸杆菌的数目增多、异常聚集并向毛囊管道中移生;皮肤的菌丛也在毛囊适宜的温度及环境中达到最佳生长率。使粉刺导管破裂、毛囊壁毁坏而引起免疫和非免疫反应,产生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
5)炎性介质启动炎症:炎性介质包括痤疮丙酸杆菌产生的脂酶、磷酸酶和透明质酸裂解酶,腺管角质形成细胞产生的白细胞介素、肿瘤细胞坏死因子以及粉刺中的可溶性物质和皮脂等。炎症反应可能涉及炎性介质,使粉刺导管破裂、毛囊壁毁坏而引起免疫和非免疫反应,产生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
6)遗传:遗传可能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资料表明60%痤疮患者有遗传倾向。
7)药物:口服含溴、碘制剂,皮质激素等药物或使用含此类药物的化妆品,可引起或加重本病。
8)环境因素:大气的污染、臭氧层变薄甚至出现空洞;快节奏的生存环境导致的精神压力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皮质激素的滥用,使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等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健康,而使痤疮发病率增高。
此外,食入过多辛辣、油腻、油炸、糖类、脂肪类等食物均可诱发或加重痤疮的发生。
症状:
(1)发病年龄
本病多见15~30岁青年男女,故俗称“青春痘”。但进年来发病年龄逐渐扩大,8~12岁少儿组、35~45岁中青年组及50~60岁老年组均可发病,并呈上升趋势。
(2)好发部位
痤疮主要发生在面部,尤以面部中央的额部、鼻部、双颊部、颏部为多。也见于背部、胸部和肩部。痤疮常呈对称分布。
(3)皮损形态
皮肤损害为多型性,主要有炎性或非炎性两种。前者包括丘疹、脓疱、结节、血痂及囊肿,后者包括皮脂溢出开放性粉刺、闭合性粉刺,严重者皮肤可留下炎症后色素沉着与搬痕。
1)皮脂溢出:皮脂溢出是指皮脂分泌旺盛,表现为面部皮肤及头发多油,毛孔显著扩张,头皮油腻脱屑等。痤疮患者一般都有皮脂溢出,其增加的程度与痤疮的严重程度有关。
2)粉刺:分开放性粉刺、闭合性粉刺两种。开放性粉刺也称黑头粉刺,为显著扩张毛孔中高出皮面的小黑点,是阻塞毛囊口的脂栓,通常需数周或数月才能形成,其上端为表皮黑素细胞排除黑素所致.中下段为黄白色脂栓;闭合性粉刺也称白头粉刺,系毛囊漏斗邵膨胀所至,为黄白色小丘疹,开口不明显,不易挤出脂栓,较易引起炎症反应。
3)丘疹:为淡红至暗红色、米粒至绿豆大小、高出皮面限局性圆形顶略尖而稍硬的实性皮损。
4)脓疱:多位于丘疹顶端,因炎症较重化脓感染而形成,含有脓液。深部脓疱较浅部脓疱少见,多为重度痤疮的表现,可有触痛,持续时间长达2~6周。
5)结节:为深在、暗红或紫红,可高出皮面呈半球形、圆锥形,或深埋于皮下。结节可逐渐自行吸收,也可破溃彤戚溃疡,愈后遗留瘢痕。
6)血痂:由痤疮创面的浆液、脓液、血液、脱落组织及细菌等混合干涸而成的棕黑色或黑色的附着物。可因搔抓、挤压、摩擦所致,较少见,可持续3周。
7)费症后色素沉着:是痤疮常见的后遗症,可能是炎症反应时皮肤中的巯基减少和炎症介质的影响。
8)囊肿:是由毛囊口堵塞、皮脂分泌物潴留、毛囊扩张而形成的囊性腔状结构,压之有波动感,可经囊腔挤压出胶状、脓性或血性分泌物。
9)瘢痕:常见于结节型痤疮和重度痤疮。可因真皮或真皮下组织缺损或破坏后,由新生结缔组织修复而形成的增生性瘢痕萎缩性瘢痕或瘢痕疙瘩。
(4)皮损的分类
根据皮损可将痤疮分为以下两种。
1)寻常性痤疮:皮损以粉刺、炎性丘疹、脓疱为主,炎性丘疹最多见,多对称分布,数目可少而稀疏或多而密集,治愈后可遗留色素沉着斑或瘢痕。
2)重度痤疮:多在男性中发生,女性罕见。有聚合性痤疮与爆发性痤疮两种类型。在寻常性痤疮的基础上出现脓肿、囊肿、结节、溃疡等,愈合后叮形成凹陷性瘢痕。
诊断:
根据青年男女多见,面部及胸背有粉刺、丘疹、脓包、囊肿等多种损害的特点,容易诊断。应于以下疾病鉴别:
1)酒渣鼻:多于中年时期发病,好发于颜面中部,损害为弥漫性红斑、丘疹、脓包及毛细血管扩张。
2)职业性痤疮:常见于焦油、机油、石油、石蜡等经常接触的工人,可引起痤疮样疹。损害较密集,可伴毛囊角化。除面部外,尚可见于手背、前臂、肘部等部位。
3)颜面播散性粟粒狼疮:好发于成人,皮损主要为暗红或棕褐色半球形、扁平丘疹或小结节,分布于下眼睑、鼻唇沟,玻片压诊可见苹果酱色改变。
治疗:
本病的治疗原鹦是减少皮脂分泌,纠正毛囊及皮脂腺的异常角化,抗微生物生长,消炎及预防继发感染,修复炎症后色素沉着与瘢痕。
(1)一般护理
患者应少食动物性脂肪、糖类和刺激性食物,常用温热水(35℃)及含硫磺或其他去脂消炎的香皂洗涤患处,避免使用含油脂较多、粉质过重或劣质化妆品,少用软膏制剂、糖皮质激素制剂、碘化物及溴化物等药物。
(2)药物治疗
1)抗微生物药物:系统应用抗生素对痤疮有肯定疗效,疗程3月。
①四环素族:能明显降低非酯化脂肪酸的浓度,抑制痤疮丙酸杆菌和中性粒细胞趋化。四环素0.25g、每日4次,服1个月后减量至维持量0.25g/d。严重病例可选用米诺环素50mg,每日2次,连服6~8周为一疗程。
②红霉素:剂量、用法同四环素。
③甲硝唑:对炎症性痤疮有一定疗效,0.2g,每日3次。
④克林霉素:对四环素耐药者可选用,每日1次,每次0.3g
2)抗雄激素药物:主要是抑制皮脂腺活性。
①复方炔诺酮:0.625mg,男性每日1次;女性月经来潮第5天开始,连服22d。
②己烯雌酚1mg/d,在月经周期的第5天开始服用,10~14d为一个疗程,连服三个月。其副作用可使女性月经紊乱,男性女性化,不宜长期使用。
③螺内酯:能抑制双氢睾酮酶的活性而减少皮脂的分泌,20 mg,每日3次。视病情可100mg/d。
④西咪替丁:能抑制皮脂腺活性,用药量过大引起男性乳房发育、阳痿、女性溢乳、性欲减退等,停药后即可消失。0.2g,每日3次.
3)13一顺一维A酸口服,每日0.5~1mg/kg,疗程4个月或维胺酯25mg,每日3次。适用于泛发性痤疮及常规治疗无效的中度痤疮和聚合性痤疮
4)其他:
①糖皮质激素:对控制炎症有较好作用,适用于严重的结节、囊肿性痤疮和聚合性痤疮。短期应用泼尼松20~30 mg/d,1~2周。也可用泼尼松龙悬液加利多卡因注入结节、囊肿内,每周1次,连续2~4次。
②氨苯砜:能抑制棒状杆菌并有加强抗炎作用,适用于严重明裳肿型和结节型痤疮患者。50mg口服,每日2次,连用1~2个月。
③维生素:口服维生素A、B6能辅助纠正异常角化,调整皮脂代谢。
④锌制剂:口服硫酸锌片0.2g,每日1次。
5)局部用药:以去脂、溶解角厌、消炎、杀菌为主。
①去脂:可采用含硫磺、硫化硒的清活剂清洗面部。
②溶解及剥脱角质:主要选用0.05%~1%维A酸制剂。如0.1%阿达帕林(芳香维A酸)、0.05%~1%他扎罗丁(维A酸衍生物),能纠正毛囊异常角化。由于维A酸对皮肤有刺激作用,使用时应从低浓度开始,对敏感的皮肤,可隔日1次至每日1次。
③消炎、杀菌:常用的药物有复方硫磺洗剂和白色洗剂,其他如l%林可霉素溶液、1%氯霉素酊、1%红霉素酊、1%磷酸克林霉素溶液等。
(3)美容治疗
美容治疗主要对已成熟的粉刺、脓肿、囊肿进行穿刺及药膜治疗。
1)常规清洁、消毒皮肤。
2)对已成熟的粉刺、脓肿、囊肿进行穿刺,彻底挤压、抽吸、引流出皮脂栓及脓液并进行囊腔冲洗,可选用林可霉素注射液、庆大霉素注射液等对囊腔进行彻底冲洗。
3)对一般炎性丘疹和已穿刺的皮损进行蒸气喷雾,同时用去脂、溶解角质、消炎、杀菌等药物制剂按摩。
4)对瘢痕疙瘩、肥厚型瘢痕、囊肿性痤疮、结节性痤疮、肉芽肿等进行皮损内注射。制剂可选用2.5%醋酸氧化可的松混悬液(25mg/m1)或2.5%醋酸泼尼松龙混悬液(25mg/m1),混匀后在皮损内做点状注射或做病灶下封闭。每周1~2次,共4~8次。
5)对炎症后色素沉着或毛孔粗大的皮肤,进行去斑或软化毛孔等按摩治疗。
6)药膜治疗:对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痤疮选用不同的药膜涂敷面部或局部皮损。
7)对瘢痕疙瘩、肥厚型瘢痕、囊肿性痤疮、结节性痤疮等皮损可视病情程度及美容患者需慎用激光、冷冻,应采用几种方法联合治疗。
目前,治疗痤疮的最新方法是用一中强脉冲光来治疗,也称光子疗法,这种光子痤疮治疗仪可以使痤孢丙酸杆菌的代谢发生化学变化从而杀死痤孢丙酸杆菌,迅速取得疗效。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