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疗法治疗中风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11-04 15:48:33
「概说」
中风是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倒而见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的疾病。因本病起病急,证候多,变化快,颇与自然界中 “风”性善行数变相似]故名“中风”;又因发病突然]又称“卒中”。因发病轻重不一,故有中脏腑(闭证、脱症)和中经络之不同。休 闲 居 编辑
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病毒性脑炎、中枢性面神经瘫痪等病。
「病因病机」
中风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由于身体素虚,加之将息失宜,而使肝、肾、心、脾的功能失调,肝肾阳亏则肝阳偏亢,心阴不足则心火偏亢,脾阳不足则痰湿内生,如遇忧思恼怒,饮酒暴食,劳累过度,风寒外袭等诱因,即可肝阳暴张,引动肝风,心火暴盛,风火相煽,气血并走于上,挟痰浊,蒙闭清窍,发为闭证;如真元衰微,阴阳离绝则复生脱证;痰浊流窜经脉,则发为偏瘫。
「辨证治疗」
(一)中脏腑1、闭证主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手握固,牙关紧闭,面赤气粗,喉中痰鸣,二便闭塞,舌赤红苔黄厚或灰黑,脉弦滑有力。
治法:取督脉、足厥阴经及十二井穴为主。毫针泻法,或点刺出血,以开窍醒神,平肝熄风,清化痰火。
处方:水沟、十二井穴、劳宫、丰隆、百会、太冲、涌泉。
随证配穴:牙关紧闭:下关、颊车、会谷;舌强不语:哑门、廉泉、通里。
方义:水沟醒神清脑;十二井开窍、清热,点刺出血可交通十二经气;营宫泄心火;丰隆为胃经络穴,针之以宣通脾胃气机,健脾胃以化痰浊;百会、太冲平肝熄风;涌泉滋肾水以平肝潜阳,诸穴共奏开窍醒神,平肝熄风,清化痰火之效;下关、颊车、合谷,疏调上下牙关以开闭;哑门醒脑开窍,配廉泉、通里利舌窍以治不语。
2、脱证主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目合口开,鼻鼾息微,手撒遗尿,四肢厥冷,如面赤如妆,脉微欲绝或浮大无根。为真阳外越之危侯。
治法:取任脉经穴为主,重用灸法,以回阳固脱。
处方:神阙、关元、气海、百会。
方义:神阙位于脐中,为生命之根蒂,真气功所系,关元、气海为任脉、足三阴经交会穴,位居小腹,关元为三焦元气所出,系命门真阳,气海为元气之海,故隔盐灸神阙,并灸关元、气海可大补元阳,回阳以固脱,灸百会以通督脉,醒脑开窍。
(二)中经络风痰阻于经脉,未及脏腑,或中脏腑后,脏腑功能逐渐恢复,而经脉仍为风痰阻隔者。
主证:半身不遂,肌肤不仁,手足麻木,口角歪斜,语言不利,或兼见头痛眩晕,手足抽动,面红目赤,咽干口渴,烦躁等症,脉多弦滑。
治法:取手足阳明,手足少阳、太阳经穴为主。针刺平补平泻法,以祛风痰、通经脉、调气血、平阴阳。
处方:
上肢:肩髃、曲池、手三里、支沟、合谷、后溪。
下肢:肾俞、环跳、阳陵泉、足三里、太冲。
头面:百会、风池、地仓、颊车、哑门、廉泉。
方义: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气血旺盛,疾病易于恢复,故取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足三里、地仓、颊车、以通调上肢、下肢及头面之气血,祛风化痰;少阳为枢,主持全身之运动,取支沟、风池、环跳、阳陵泉各穴以舒筋通络,恢复肢体的运动功能;百会、风池、太冲、平肝熄风以治兼证;地仓、颊车治口角歪斜;哑门、廉泉以通舌窍;后溪强刺激可通督脉以解痉挛,为治上肢不遂,手握不开之经验效穴。
「其它疗法」
1、头针取穴:对侧运动区,感觉区,足运感区,舞蹈震颤控制区。
方法:常规消毒后,依次针入各有关穴线,要深达骨膜后,进行捻转手法,每分钟140-160次左右,连续捻转2min,边捻针边叫患者活动肢体,停针 5min,再捻转2min,如此操作,留针30-40min,每天或隔天一次,10次为一疗程,此法对大脑中动脉和前动脉分支的血栓形成效果好。
2、耳针取穴:脑、缘中、肝、三焦、瘫痪部位相应的耳穴。失语加心、脾;吞咽困难加口、耳迷根、咽喉。
方法:隔日一次,15-20次为一疗程。耳针适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中经络),宜在病情稳定,神志清醒后进行。
3、电针每次上下肢各选1-2穴,进针出现针感后,接通电疗机,逐渐加大电流,使有关肌群出现节律收缩,以患者能耐受的最大量为准,每次通电20min,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电针适用于风中经络。
4、穴位注射选穴:上肝:曲池;下肢:阳陵泉。
方法:选用5%当归注射液,每穴注入1ml左右,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此法适于中经络。
5、皮肤针轻刺头部督脉,膀胱经线,重刺胆经线,背腰部轻刺,骶部重刺,上肢内侧手三阴经轻刺,手三阳及手指端穴重刺,下肢膝以下足三阴经线轻刺,下肢足三阳及趾端穴重刺。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适于中经络较轻的患者。
「附注」
预防中风:凡年高形盛气虚,痰多,并有眩晕,心悸等肝阳上亢的患者,若出现舌强,语言不利,嗜睡腿软,性格改变,指端麻木等现象,这是中风的先兆症状,宜注意饮食起居,避免劳累,并常灸足三里、悬钟,以预防中风的发生。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