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生活有益健康长寿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8-03-07 11:05:56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上海脑研究所名誉所长张香桐教授最近接受了我的采访。年已八十的张老曾告诉我,他奉行"Lifeisaseriesofderdlines"这句格言,即完成每一桩事前,要替自己定下截止期(deadline),务必如期完成,所以"生命是一系列的截止期"。寥寥数语,力透纸背,引人深思。
张老能适应高效率和节奏紧张的工作得益于健康长寿,无怪乎他对我说:"我并不认为自己已经老了,1987年夏季我在美国纽约遇上车祸,养病期间住在外孙女家,稍好一些,就力求干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别人要搀扶我,我便谢绝;因为如果顺从别人这样的帮助,反倒在我的精神上造成威胁。"其实,人岂能不老?但不知老之将至的感受却体现了一个人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换方之,精神可以不老。而精神不老往往能给生命注入健康长寿的源泉。我在这次采访中了解到,张老兴趣很广,书法、写生,观看足球、排球等体育比赛占据了他业余生活的一部分时间。 我有幸欣赏到张老办公室书柜中珍藏的生物钢笔素描画。那是40年代他在显微镜下观察一只穿山甲的脑部的写生。笔法细腻,立体感强,给人以科学和艺术谐调一致的美感。 张老笑笑说:"一个人年轻时兴趣广些好,不要到老了以后再寻找兴趣。"就说画画,张老年轻时既运用这种技能为本专业服务,又能自得其乐。谁坐在他面前,只消一会儿,一张维妙维肖的写生画便在笔下诞生了,而这对于张老是很快乐的事。
张老对待生活务求有规律和科学性。他早上6点钟以前便起床,通常在这时候醒了即起。然后乘这段黄金时间头脑特别清醒的时候写作。下午小睡约1小时,晚上10~11点就寝。他认为,老年人应能保证9~10小时的睡眠。 作为国际著名的脑生理专家,张香桐教授很注意将个人业余爱好与调节脑功能结合起来。他长期坚持每逢周日上午闭门谢客,在客厅赋诗填词,遣兴笔墨,兴之所至,几至乐而忘食。他与文房四宝结缘,其实也就使自己得到了休息。
又譬如养花,也是张老每日必修的一门"功课"。我问他喜欢哪些花卉?他并没有直接回答我,而是意味深长的说:"我养花,并不追求花木的名贵,只要经过我的劳动,由我亲手栽种的,哪怕是一棵野草我也会喜欢。"他天天早晚搬运花盆,还在走廊拖拖扫扫。在闲聊中,我又发现了一个"秘密",原来张老少年时代学过木匠,所以至今仍然喜欢在业余时间修修钉钉,还善于修理钟表呢。张老告诉我,休息是重要的,但需要通过一些具体的事,才能消除紧张,忘掉烦恼,使机体得到真正的休息。张老一般不打拳操,然而他注意参加各种随意活动,如养花、洒扫庭除和修理物件,多样化的活动使他乐而忘倦,老当益壮。
谈到烟酒,话题自然引到饮食上来。张老从不抽烟,而且很不赞成别人抽烟。在他府上,以前尚备有为客人抽烟之用的烟缸,现在可不准备了。对于烈酒,张老从不屑一顾,只是偶尔呷点葡萄酒。四十多年前在美国从事科研时,他曾连续两年喝啤酒,但那是医生关照的。因为他当时患肾结石,需要多喝开水,然而开水淡而无味,即以啤酒代之,每日喝一瓶。以后肾结石症消失,他也就不再喝啤酒了。
张老对营养很重视,不过他并不认为单吃某种营养成分高的食物就是合理的。他认为自己健康无病,从不服用人参、银耳一类补品,而强调营养平衡。他对我说:"我什么菜都能吃,不忌口,不偏食,即使吃饭,也往往吃1两米饭和1两馒头。这样,营养就能充分。"这样的道理,看似简单,却显示出张老顺应自然的质朴和纯真。
试想,八十高龄的张老1987年夏在美国遇上车祸,腓骨折断,四根肋骨骨折,小肠一段破裂,手术后仅两个月就恢复健康,若不是身体素质良好,精神乐观,怎能恢复得如此之快?
当然,张老讲究生活的科学化,从不会忽略卫生习惯。他的家庭建立了这样一条"家规":家庭成员围桌用餐,每人面前备一碟,用一双公筷和一只公共汤匙夹菜盛汤,有客人来,也一样对待。这样,可避免疾病的交叉感染。至于外出回家,必先洗手消毒,这更成为起码的规矩了。
他在事业上的成就早就蜚声中外。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初这段期间,他在大脑皮层生理学方面的研究,例如大脑皮层运动区代表肌肉的理论,大脑皮层与丘脑之间有循回线路的存在和光强化效应(即所谓张氏效应)的发现等,曾轰动国际生理学界,至今仍被同行们视为经典理论;他于七十年代主持研究针刺镇痛神经机制,并加以全面正确解释,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中科院重大成果一等奖和1980年度茨列休尔德国际奖金。这位脑生理学界巨擘,对人生的追求和生活的安排达到了和谐一致的美的境界。
采编:Eve休闲居编 辑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