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恋深度解读——网络爱情的社会意义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8-06-21 15:53:37
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离的现代社会中,现代人因为自身对爱与归属的基本需求与现代社会要求人越来越独立、个体化两者之间产生冲突,将人们摒入一种深刻的内在孤寂当中;个人在内心存在着强烈的失依感,越来越急有一股寻求可以给予个人内在稳定性的强烈需求。但由于传统社会关系纽带的被破坏以及现代家庭结构的变迁,人们将爱的需求转向投注于爱情中,以填补个人内心的孤寂感。
随着社会的变迁,寻求爱情的成本与所承担的风险越来越高,人们一方面渴望爱情,另一方面又害怕爱情所带来的不安全感,产生了新的矛盾。随着网络的普及,由于网络与爱情之间的某种契合度,人们发现了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可同时满足对爱以及安全感的需求–网络恋情。
网络爱情不是特殊行为,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跟她是在网络上认识的。怎么开始的?我也记不清楚了,好象是因为 我的一个plan吧!那个plan是这么写的:
“如果我有一千万,我就能买一栋房子。 我有一千万吗?没有。 所以我仍然没有房子。如果我有翅膀,我就能飞。我有翅膀吗?没有。 所以我也没办法飞。如果把整个太平洋的水倒出,也浇不熄我对妳爱情的火焰。 整个太平洋的水全部倒得出吗?不行。 所以我并不爱妳。”
以上的文字是《第一次亲密接触》这本书的第一段,也是痞子蔡跟轻舞飞扬之间爱情故事的开始;《第一次亲密接触》所纪录的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在当时风糜了许多人,人们也在这故事中看到了另一个爱情的形式-网络爱情。《第一次亲密接触》把台湾BBS站上网友们从talk开始,进入遐想、情欲流动的关系,进而发生短暂的恋情等等细节都描写得很详实,更是引起许多人的热烈回响,这几年陆续又有许多网络新作,像是「7-11之恋」、「雨衣」、「爱尔兰咖啡」等,也都有不错的回响,足见网络恋情话题历久不衰。
网络恋情,顾名思义就是经由网络互动所发展而成的恋情。网络恋情其实是网络交友的延伸,虽然大部份的人上网结交朋友不见得为了找寻恋情,但由于网络互动跨越了面对面互动所可能产生的外貌、表达能力等现实面的差异,网友能藉由文字、符号之间的交流,在「谈得来」、网络互动的高度「自我揭露」的特性之下,常容易使得双方由陌生人快速地发展到亲密朋友。正因如此,透过网际网络发展出的友谊,经常有发展进一步关系的可能,网络天地也因此成为时下两性互动与寻求恋情的热门场所。「网络恋情」就在这样的流行趋势下,则成为新兴的两性互动产物,但由于在网络上造假非常容易,使网络恋情的不确定性与可能性也是远超过任何一种亲密关系发展历程。
在早期,大部分的人都认为网络爱情的故事只不过电影中浪漫的故事情节,如同童话故事的王子与公主的美丽想象故事,是特别、单独个案的行为。但在网络发展越来越普及、越来越深入我们生活中之后,网络爱情不在只是存在于电影、书本中虚构的描写,它已经进入我们现实的生活中了;越来越多因网络爱情而结婚的例子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叙述他在网络上的爱情故事,也越来越的人期待能在网络上遇到一个美丽的偶然。随着网络已日渐成为生活中重要的沟通工具,有愈来愈多人透过网络认识朋友、甚至结交到自己的终身伴侣;在蕃薯藤Yam.com旗下之女性网HerCafe(http://www.hercafe.com.tw)和张老师月刊共同举办「2000网络情爱大调查」[1]活动中,调查结果中有超过三成的网友期待在网络上遇见爱情。网络爱情不再只是一些特殊的个人行为表现,它似乎成了一种新型态的爱情型式,一种新形成的社会普遍现象。
现代爱情的社会意义
爱情是什么?好象每个人几乎都可以回答出一个答案,但似乎没有人可以说出一个令所有人都满意、认同的答案。我们可以有100个比喻来形容爱情,朗诵100首情诗来颂扬爱情,叙述100个让人落泪的爱情故事,却没办法以一句话、具体地说明「爱情」是什么?现代生活中,由于许多的情势关系快速地在瓦解中,再加上媒体的大量催化之下,「爱情」对于现代人来说,突然变得很重要,甚至于成为所有感情层次上最重要的一环;现代的所有人都在追求爱情,却似乎没有人了解「爱情」到底是什么?
爱情关系是一种男女双方情感的连结,强调的是彼此的互动,当两人在一起时会有愉快的情绪,而在分离时会感到不舍和思念,行为上互相依赖,情感上彼此牵动,这种关系很像婴幼儿和父母亲所建立的依附关系(attachment relationship)。根据Erickson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将人生历程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主要的发展任务,如果在本阶段内无法完成发展任务,则会影响其下一阶段的发展,而在青年期(12~18岁)及成年前期(18~30岁)最主要的发展任务是「自我认同」及「亲密需求」,会先想去探索自己到底是谁,以及未来希望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之后就开始追寻生命中重要的亲密关系,这表示他们除了在同性中建立「哥儿们」及「姊妹淘」的关系外,也会努力去试探并建立自己异性的亲密关系,讲白一点,就是开始恋爱。
Rubin将爱情本质分为三部份,包括亲密及依赖需求(affiliative and dependent need)、帮助对方的倾向(predisposition to help)、排他及专一性(exclusiveness and absorption)。而Steck等人(1982)也提出爱情必须包括三部份,分别是照顾(care)、需求(need)、信赖(trust)。照顾指的是你愿意关心伴侣的福祉,会为满足对方而牺牲自己的时间和权益﹔而需求指的是就有那样的人会出现,他所具有特质就会特别吸引你,令你渴望和他在一起﹔而信赖指的是爱情关系中必须要有承诺与信任。
而近年来最为大家所喜欢使用的爱情理论,就是Sternberg的爱情三元素论,他认为爱情包括三元素,分别是亲密(intimacy)、激情(passion)和承诺(commitment);亲密指的是情感上的亲密状态,对对方有好感,喜欢和他在一起,和对方相处时,会感到愉快、舒服,彼此心灵交会,有相连相属的感觉。激情指的是看到对方就有强烈的感觉,非常渴望和对方在一起,没见面时心中想的都是他,但也说不出来为何如此迷恋他,这也包括对性的需求和渴望。承诺是指决定去爱一个人,并愿意和他维持长久的亲密关系。
以上讨论「爱情」的论述多由心理学立场出发,来说明人为什么会想恋爱、恋爱中会有何心理上的需求,但却没有提供一个「爱情」为什么重要的解答。「爱情」逐渐变的重要,成为男女双方结婚、在一起的主导因素,在于在工业革命后的现代社会的价值转变,尤其是随着迈向现代社会的过渡期而发生在许多层次上的变迁,造成了意义深远的个体化过程,将人们从传统的关系纽带、信仰寄托与社会关系中切离。
就如同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的精神》一书中所说明的,个体化过程是由宗教改革的教义展开,而后者取消了救赎的确定感,并将人们摒入一种深刻的内在孤寂当中。我们每一个人都逐渐被期待,也同时被强迫要在任何特定社群或团体的限制外过自己的生活(lead our own life)[2]。
过去人们的生活是被众多的传统纽带所决定的-从家庭事务、乡党、故土与宗教,乃至于社会地位及性别角色,都是传统纽带所决定。一方面,它们严格限制了个体的选择,另一方面它们又提供了亲密与保护、稳固的立足点以及特定的认同感。只要有这些纽带存在,个人就不会孤独,而是被整合到一个更大的整体当中[3]。生活在许多方面都比以前不受约束、更有弹性。然而这个变迁也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面临必须在许多层面上做决定的难题。对个体而言,与传统纽带的断绝意味着从先前的的束缚与义务中解放。同时,紧密结合的社会所提供给个人的支持与安全感也开始消失。
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指出,人类是一种「需求的动物」,人类内在的需求引发了人类的行为;当这些需求未获满足时,就会激发个体产生行动,直到需求被满足为止。认为人类有五种基本需求(basic needs)其层次的顺序,分别是:
(1) 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如对食物、水、衣物、性爱的需求,为维持生命所必须。
(2) 安全需求(safety needs):免于受外来侵害和威胁的需求。
(3) 爱与归属的需求(love needs):即对友谊、亲和、互动及爱情的需求。
(4) 自尊的需求(esteem needs):包括自我尊重和别人的尊重。
(5) 自我实现需求(self-actualization needs):指扩大自己的能力、技能、潜力而实现自我的需求。
马斯洛主张,除非低一层次的需求已获满足,否则人类不会追求高一层次的需求。
每个人需要满足爱与归属的基本需求,但由于早期的传统纽带已在个体化的现代社会中被破坏,个人跟整体的关系也越来越切分开来,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内在稳定性的根本失落」,个人在内心存在着强烈的失依感,越来越急有一股寻求可以给予个人内在稳定性的强烈需求。
当社会迈向目前的形式时,由于人们感受的不安加深,对于家庭所能提供的安定感渴望愈家强烈,家庭变成了避难所、避风港。根据社会支持及慢性病的研究结果显示,与他人维持亲密、信赖的关系可提供人们重要的情感保护。在这样的基本需求下,家庭取代了传统纽带的角色,提供了一种新的、稳定的情感支持关系,成为新的归属认同。
但是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家庭结构由家族性的大家庭逐渐转为小家庭,扮演家庭组成的婚姻关系,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自由性;家庭不定时随时面临被破坏、重组的可能,原本取代传统纽带提供人们安全感的家庭,却因为现代社会所提倡的因爱结婚、爱情自由等观念,又造成了现代的家庭也无法满足人们个人内在稳定性的强烈需求。人们为了对抗「内在稳定性的根本失落」,在社会与家庭都无法提供满足后,只好转向个人寻求。假使我们情感与心灵的稳定性都有赖于他人的密切支持,那么爱情正是因为作为我们的生活核心而变得重要起来。
现代都会生活同时具有「扩展」(enlargement)和「封闭」(enclosure)这两项特质。都市人扩展了生活圈,参与的活动类型增加,跟外在社会接触的机会也比较多;可是这种生活圈的扩展也连带把现代都市人导引向更为封闭的情境[4]。在现代都会里,由于各种活动的地理功能分化,空间分布愈加特定,加上许多都市人自己就拥有种种休闲或艺术欣赏设备,可以更自由、更方便、也更安全地在自己所属的空间内从事这些活动,不用去公共场所。即使外出看电影、看球赛,参与者多半也只跟同去的伙伴有实质互动,而和其它观众不容易有什么交集。这种匿名的活动情境包括远离群众,以及在群众间孤立,都容易让人逃避社会现实,暂时忘了社会事实,自立于群众之外或隐没在群众之间,正是都市社会学所称的「亲密的陌生人」;都市人在这种情境下活动,容易切断跟他人、跟社区生活的接触和系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越来越疏远。活动难以连结广泛的社会群众,参与者也不容易建立或维持直接的社会关系及联系,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孤立,彼此不免显得疏离、冷漠[5]。
现代社会难以扩展自己的人际关系,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的更容易疏离,对非本是自己生活圈的外来者,也通常以冷漠对待。到最后,人们强烈的追求能直接感受强烈、热情的情感,以满足自己内心的失落,最强烈的情感-就是爱情。爱是你唯一可以真实接触自己和他人的地方。环绕在你周遭的生活越是缺乏人性,爱就变得越吸引人[6]。
人们为什么愿意上网谈恋爱?
在「2000网络情爱大调查」中,有接近一半的网友都想和对方在真实世界里头碰面,而超过五成以上的网友表示,和对方谈不谈得来是决定见面与否的主要因素,条件好坏倒是其次,然而担心『网友是否与预期想象差距过多』或『见了面会不会有危险』的回答比例也不低,似乎说明着网友虽然渴望在虚拟世界里寻找爱情,但同时也担心网络匿名背后所潜藏的不确定性。
网络的匿名是不是会成为发展网络恋情的障碍?有44.1%的受访网友持肯定的回答,主要原因是『网络匿名性太高,很难相信网友』(63.2%),其次是『怕他/她会透过网络再交新的男女朋友』(16.7%),然而一旦和网友见面情况又是如何,43.7%和网友见过面的受访者当中,有21.4%的网友有愉快的碰面经验,27.6%则对见面感到失望,这种既期待又怕受伤害的心情,正说明了网络恋情在网友的心目中,还是隔着一层存在真实与否的面纱。
网络爱情既是如此充满不确定感又容易隐藏危机,为何还是有越来越的在网络上寻求爱情?人们又为什么上网谈恋爱呢?网络恋情和一般恋情间最大的不同,在于双方最初认识与彼此互动的管道有所差异。网络恋情在一开始透过计算机媒介传递私密性的文字,会使得彼此间的关系很快地就发展到带有一点神秘、刺激、和无限遐想的色彩, 进而发展出俩人心灵上的亲密关系-恋爱。
在马斯洛所谈的需求理论中,安全感以及爱与归属的需求都是人基本的需求,安全需求又比爱与归属的需求更基本;在我们之前所讨论的爱情的本质这部分,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由于现代社会的变迁,造成个人内在稳定性的根本失落,有一股深深的不安全感,追求爱情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希望能藉由爱情找到情感的归属,解除内心的根本失落、不安感,所以人们对于安全的需求又比爱与归属的需求来的更渴望。
由于在现实社会中,爱对所有事物而言都是第一人称单数:我的经验、我的真理、我的超越、我的救赎,「爱情」的感受与认知是绝对主观、自我认定的。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要求要追求自我,在个人化的过程中,个人的自我形塑非常地强,更不易希望自己的自我受到压迫。两个未建立起共同世界的生物体,必须要捍卫各自的世界,最终导致了时而文明、时而失控的猛烈争执[7]。
在长时间的社会演化、经过许多革命洗礼之后,逐渐确立起自由是人基本的权力。自此之后,人从过去的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人们拥有更多选择的空间及可供选择的可能性;然而,自由选择的另一面是个人也面临新的限制,伴侣间意见不合、发生摩擦的机会于是增加了。爱情的追求与要求完全自由之间充满了吊诡;人们总想被自由的人所爱,也希望能保有自己本身的自由,却同时也要求对方能因为爱情被自己捕获,愿意自行放弃自身的自由,因为爱情。
因为在现实社会中,爱情所要承担的风险太多,又遭受到个人自我以及自由本质上的矛盾,所以在未能完全保障个人自身的安全需求之前,是不愿意去寻求爱情的。网际网络既隔离又连结的媒介特性,恰好满足了人们对自由与安全的心理需求,经由网络与陌生人的接触便是如此。
网际网络结合大众传播媒介与私人沟通媒介,提供了既隔离又连结的条件。网际网络有其既连结又隔离的功能,所以我们可以探索自我认同、切换身分、不怕丢脸地主动与陌生人建立关系。网络空间内部的公、私划分,则进一步反映出安全与自由这两种心理需求的辨证关系。当人们得到自由之后,又会在网络世界里营造自己所认同与归属的地方,并安居下来。网络空间的公、私交错恰好同时满足了人们对自由与安全的需求,一方面人们可以安全地待在自己熟悉的房间里,另一方面却可以与他人连结,自由地探索各式各样的人际关系。[8]
虚拟的网络空间与都市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在都市的陌生人群中,我们所感受到的只有冷漠、疏离、没有归属感,在这样一个缺乏地方感的空间里,我们也感受不到自由,不会有探索的勇气。相反地,上网时,个人的身体实际上是安顿在自己私密的房间里,一个属于自己的地方。即便是在公共的网络咖啡店或学校计算机中心上网,也还是有自己的私密地方,同时,又可以尽情享受模控空间的自由,并在其中寻得安全的归属。
网络爱情能够迅速发展的理由,也就是其最主要的优势-信息;从各种交友网站上可以清楚的看到,「提供机会」是多数交友网站最主要的功能,来自世界各地想要交友的人,环肥燕瘦一应俱全,真是令人觉得好象在上市场买东西、挑自己满意的货品一样,而且它还提供了方便的搜寻方法,让人可以轻易的找到自己理想的对象,彷佛是可以「订做」一个情人。和传统的交友比较起来,这就是其差异所在,以前是只能在自己的生活圈当中,寻求「有感觉的对象」,这种时候交友、可碰出火花的「市场」就很小,因为一个人的生活圈相当有限,而在那之中,「情人」的供给和需求更是有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男女的「联谊」因应而生,透过联谊,可以把本来生活圈不同,但都希望投入爱情市场的人凑在一起。然而联谊的人数有限、「市场」范围不够大、又花时间,而且「安全距离」不太够,所以毕竟还是有其局限性。而网络的出现就完美地解决了这样的问题,因为上网络的人可以很多,并来自各个不同得生活圈,而且参加网络征友也不会花很多时间精力,电子邮件的交流,也比较不会危险。这样子使「交易成本」降低的结果,市场就比较大,可供选择的「产品」也比较多,也造成了网络爱情盛行的现况。
网络上容易擦出爱情的火花原因何在-网络与爱情的契合性
网络世界的交友模式与现实社会中的恋爱交往模式有某种的共同点,再加上因为网络匿名性的特性,容易使彼此互不认识的男女双方很快地建立起亲密的关系,进而发展为相互心灵上的依赖关系,都是促成网络恋爱快速发展的原因,使得网络上容易擦出爱情的火花:
一、想象交织而成的世界
「缺席更使人心充满爱意」,爱侣们热爱其爱的理念更胜于直接面对他们选择去爱之人的日常琐事。保持距离使人们更易于理想化某人:「身在爱中我总是回避现实…难道幻想是情欲生活的前提吗?」[9]。每个爱情所追求的都是双方对这份感情的真诚,在爱情中的人最常问对方的通常都是「你爱不爱我?」、「你对我是真心的吗?」、「你爱我比较多还是我爱你比较多?」,但真心的界定在那里呢?又如何去衡量爱情的多寡呢?一切都只是爱情双方的彼此认定、共同想象出的爱情世界。
同样的,在网络世界中,所有对对方的认知、了解,都是经由对方在计算机上所打的文字「感觉」出的,所有的感觉都是自己「认定」的;网络恋情是由彼此幻想的交互感应下的产物,藉由着幻想的交互感应以填补彼此信息的不足,但因为这是双方一起交织想象而成的,不管网络恋情过程中对自己是快乐的或痛苦的影响,但它给我们的任何感觉、成长经验与日常生活影响却是都真实存在的,与真实中的爱情感受并无差别。
此外,网络爱情的幻想是自己所能选择的空间较大,没有现实社会中的负担,更不需要应付生活上的琐事,因此在网络世界中的网络恋情,更可以避开了真实社会中谈恋爱时面对面的冲突,可以只享受到爱情的美好,而距离了爱情中辛苦的一面。
二、喜好上的接近性
由于网络中,每个人进入的空间选择都是经过挑选的,在大多状况下,在虚拟社群中所认识的对象,必定有一些性格上、喜好上的同构型。吸引法则(law of attraction)指出,在两个人之间,态度相似性比率越高,则彼此之间的互相吸引力越强。在现实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建立在许多时候是因为地区性的接近,或是由原本的关系所延伸的(ex:亲戚、朋友、同学…等),并不是因为被对方的态度所吸引;但是在网络上的人际关系,绝对是与对方交谈后,觉得感觉还不错的才会与对方建立起较亲密的关系;同样地,在网络上就较容易寻求到跟自己「心有戚戚焉」、有同样感受、喜好、自己「灵魂的另一半」。
三、相互喜欢的循环
虚拟的世界里有着真实的感受,当网络给予安全、情感、相互支持与滋长、活动与需求满足,个体非常容易与之发生为一种「依附关系」,虚拟的依附空间提供心灵的避风港[10]。在实际的日常生活中,当别人对你微笑、称赞你时,大多数的人都会感到高兴,以正面的态度给予对方回报,但由于社会规范限制、自我保护的心理防制,我们通常会选择「有礼、适当」的回馈态度。在网络进行沟通交谈时,由于网络匿名性的特性,对于对方善意的态度,我们通常以较热情的方式来表达,而不会害怕受到实体上的伤害或害羞、不好意思,在相互地良好互动循环之下,双方喜爱对方的程度会越来越强烈,感情的进度也更为快速。
四、自我情感的揭露
网络所具有的既隔离又连结的特性,使得人们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又保有跟他人交谈时的亲密感,较容易传达出自己真实的想法、感觉与情绪,也比较愿意吐露自己的心事让对方分享。此外,在计算机屏幕前,人们不必担心自己的外表是不是吸引对方、仪容是不是恰当,反而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传达自己的讯息,自我揭露的内容也会较详细真实。
此外,当对方告诉自己有关他本身较私密的感受、情绪时,我们也很容易回馈对方关于自己较私密的讯息,在这样的一来一往之中,双方自我揭露的讯息会越来越多,讯息的私密性也会越来越高,双方对彼此的好感度、情感依赖度也会越来越高。
虽然网络恋爱有许多方便、利多的条件因素,并不代表所有的网络恋爱都有美好的结果跟经验,就如同真实世界中的恋爱一样,都有其风险性以及失败的存在;只是在网络的世界中,爱情的寻得比真实世界的机会来的大,发展至亲密交心的历程也比较快;由于以上网络与爱情的契合性,使得网络恋爱发展得非常快速,逐渐成为社会上的一种普遍现象。
结论
「网络上有真爱吗?」,一直是大多数的人对于网络恋情所产生的疑惑。由于网络具有化名性、隐藏真实身份,藉由网络文字所了解的对方也无从分辨内容的真伪等特性,经由网络所发展出的人际关系总存在着极大的自我想象空间,在一般人的眼中网络恋情总是充满着高度不确定性、感情基础不够稳固等问题。
虽然有人可能会认为网络恋情只存在于人们的心里而非现实中,但是对当事者而言,其中的情感却是千真万确[11]。在网络恋爱中,我们一样会对另一个特色对象(或ID)产生极亲密的喜爱,会在乎他的存在、他的一言一语,会因为他的一句关怀而兴奋、快乐,想到他心中就充满甜蜜的感觉,也一样会有想独占、执迷、嫉妒等情绪反应,就如同真实世界中的恋爱。
虽然网络世界是虚拟的,是被认为不真实的,但是在网络上所感受的感觉对当事者来说,都是极真实、会有记忆、感受刻划在身上,再真实不过了。
休 闲 居 编 辑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