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一体化”阻碍孩子成才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5-05-24 15:27:14
小迪的妈妈已经错过好几次同学的周年聚会了。本来可以把小迪送到姥姥家暂住一晚的,可每次都以小迪的大哭和妈妈的让步而告终。今年小迪5岁了,而妈妈恰好毕业十年了,这十周年大聚会的机会妈妈实在不想再错过,妈妈决定再跟小迪好好商量一下,没想到这一次小迪竟痛快地答应了。可是当妈妈高高兴兴地把小迪送到姥姥家,转身要出门的时候,小迪却突然变了卦。他拉住妈妈的衣襟,哭着喊着死活都不放妈妈走。妈妈只好再一次做出牺牲,留下来陪小迪在家玩……
做妈妈的尽职尽责,为了孩子可以牺牲自己的兴趣爱好乃至一切,这在我们常人眼里可绝对称得上是个好妈妈。但在逐渐成长的孩子的眼里,她的形象却很有可能会变化多端:她可能是令人感动的、需要报答的;也可能是就应该为子女服务的、可以忽略不计的;甚至可能是紧张兮兮的、侵犯自己私人空间的和令人厌烦的。其实,做一个现代母亲,您一定要学会摈弃“亲子一体化”的思想,您所要做并不是无休止地为孩子做出牺牲与让步,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子女学习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应该学做的事,并且,在拥有孩子的同时,更拥有自我,妈妈这种轻松愉快的心情会感染孩子,让孩子从妈妈身上学会在生活中快乐向前。“一切让给孩子,一切为了孩子”,在传统观念中,这无疑是出色的好父母;但在现代教育理念中,这却是父母所能送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休 闲 居 编辑
西方女人成熟早而衰老晚,三四十岁正是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年龄,而东方女性成熟晚而衰老早,好容易解除蒙昧有了女人味儿,一有孩子就母性大发,重心转移,个人事业和女性魅力从此走失。现在看看自己,小迪的妈妈觉得简直就是一个巨大的嘲讽,尽管外表依然时尚,但自己和传统一辈有什么本质不同?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与BABY划清界限
在中国,我们习惯把家庭当成一个整体,家人间互相融合,界限不清。而西方传统承认每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空间、权利和边界,身为母亲也可以拥有自己的空间,只要她知道如何为孩子、为自己、为家人划出清晰合理的界限。对,界限,正是小迪的妈妈寻找的解决方案。
界限≠排斥
但母亲们的潜意识中,界限往往和排斥划等号。不是吗?当小迪的妈妈想给小迪的行为设立界限的时候,小迪的反抗和眼泪让她觉得自己是在排斥孩子;当公婆希望他们每周都能带小迪过去而他们每两三周去一次似乎也是对公婆的排斥;当小迪的妈妈想和老公有更多相处的时间时,似乎也觉得自己是在排斥孩子和其他家人。为了大家都满意,为了不排斥任何人,小迪的妈妈只好尽力满足所有要求,直到把自己搞得身心俱疲。而一个身心俱疲的人又怎么能把事情做好?是该给这种恶性循环叫停的时候了!
非传统妈妈懂得界限的艺术
很多妈妈都和小迪的妈妈一样希望能有自己的空间,希望能摆脱两头烧蜡烛的境地。那么,应该如何在家庭中划出合理的界限?这里有几条界限特别重要,就是孩子行为的界限,孩子与妈妈之间、孩子与父母以及小家庭与扩展家庭之间的界限。
·孩子 vs 环境:对孩子说NO,or孩子对你说NO!
首先,小迪的妈妈需要做的就是给小迪的行为划定健康的界限,让小迪知道什么行为是好的——可以的——不好的——绝对禁止的。当小迪做出“禁止”类行为时,一定会受到处理。这样做一开始也许会遭到反抗,但其实孩子在对父母的要求说“不”时,也正是在尝试父母容忍的界限在哪里。只要这界限能坚决一贯地执行,孩子行为的改变往往比成人容易得多。
清晰的界限会变成孩子的习惯。比如毛毛的父母要求毛毛每玩过一套玩具后要先收好再玩下一套。这件事从小开始训练,四岁的毛毛对此已经相当自觉。这不仅给父母减轻了许多的工作量,对于孩子也是一个终生受益的好习惯。
·孩子vs妈妈:“妈妈是谁的?”
两岁多的时候,孩子渐渐有了“我”的意识,也渐渐能够把自己和父母分开,这是孩子心理“断乳”的好时机。可惜很多父母都没有抓住这个机会。
在西方家庭中,婴儿往往从出生起或断奶后就单独睡一个房间,父母一般不会为了孩子而分居不同房间。而在中国家庭中,孩子往往和母亲同睡,而父亲却往往被打发到“单身宿舍”。这种做法等于延缓了孩子独立性的培养,让孩子无法在自己和母亲之间感觉到界限。
孩子不能明确区分自己与妈妈的界限还会有很多其他麻烦,比如,随便动妈妈的物品,在妈妈在家工作时觉得自己有权打扰,或者像小迪那样对爸爸说:“妈妈是我的,你不要碰妈妈!”
典型案例
星期六上午,锣锣玩得正高兴,突然对幼儿园老师说肚子疼。老师要带他去看医生,他说:“不去,求求您了,我怕打针。”老师很着急,锣锣说:“老师,您别害怕,我不疼了。您给我妈妈打个电话。”老师问:“他们在家吗?”孩子说:“都在家。今天是大人的休息日,他们应该看着我,不能让他们自由地玩儿。”过了一会儿,他妈妈来了,问清情况,说:“老师,他骗你们呢!”锣锣说:“我要不说肚子疼,你怎么会来接我呢?”
判断
这看起来是一个好玩的故事,其实包含着非常严肃的内容。他们的家庭教育正走在一条十分危险的路上。锣锣的自我中心,已经发展到比较严重的地步。在他看来,父母是属于他的,是他的仆人,应该围着他转。这家的人际关系已经不正常了,失去了平等,父母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独立性。有些父母这样想:我失去点没关系,我有奉献精神。可惜这不是奉献精神,而是一种奴隶性!一个真正有自尊、有独立人格的父母是绝不会给孩子当奴隶或使唤丫头的。父母给孩子作出失去自尊的榜样,孩子长大了也绝不会有真正的独立性和自尊心,他或者认为别人都应该是自己的奴隶,或者认为自己应该给别人做奴隶,遇到羊他是狼,遇到狼他是羊,总之是没有平等意识,因为他生来在家庭里见到的第一个人际关系模式就没有平等可言。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负面影响(等级观念,人格不独立等)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的。不宜慎乎!
辩论
有些父母可能要责问:“难道我不应该照顾孩子吗?难道我对孩子漠不关心倒是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吗?”孩子必须照顾,必须帮助,问题是,这种保护和帮助要有个限度,不可过分。孩子有孩子的生活,父母有父母的生活。父母为了孩子的前途,当然可以牺牲自己的一些时间和精力,这是应该的,但是,不能牺牲到“失去自我”的程度。双休日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玩,但也应该有适当的独立活动的时间,不能一切都围着孩子转。
预后
锣锣居然说出这样的话:“他们应该看着我,不能让他们自由地玩儿。”这是奴隶主式的语言,君王式的语言。锣锣已经被惯坏了,心灵受到了封建毒素的污染。而且,锣锣已经学会了用说谎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此发展下去,孩子品德也堪忧。特别令人着急的是锣锣妈妈的麻木,她似乎完全没有看到问题的严重性。孩子的许多毛病都是在这种麻木中潜滋暗长的。
·孩子vs父母:谁是二等公民?
作为健康家庭的一个必要条件,夫妻关系应该是家庭中第一位的关系,而孩子应处在这一单元的外层。但现实版往往是:母亲与孩子构成的“小单元”处在了家庭的核心地带,而丈夫被挤到外围,成了二等公民。
母亲与孩子过度亲密不分彼此,自然会把丈夫冷落,引起夫妻关系的矛盾。而父亲的二等公民位置,必定会削弱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权威和地位,让父亲难以从男性的角度给予孩子应有的影响。久而久之,家庭关系会离正常方向越偏越多。
在美国电视剧《成长的烦恼》中,尽管主人公杰森和麦琪有三个(后来是四个!)孩子,各自的工作也很忙碌,但他们还是经常会外出约会,这样做不仅有益于夫妻关系,在孩子面前也是个好的榜样。
而这种约会,在时间上要以雷打不动的优先级安排,在内容上则无须向孩子或其他家人“坦白交代”,在心情上更无须为这种自由而感到内疚——是的,这不是传统的做法,但传统的做法除了让女人透支自己还有什么益处?
·小家庭vs扩展家庭:决定者or参与者
对于一个正常的小家庭,家庭所有内部事务的权利与责任完全属于父母,而父母可以决定让祖父母参与的限度。 对于祖父母的一些对孩子教育不利的行为,比如在孩子面前抽烟,给孩子过多不健康的食品,容许孩子做危险的事情……父母有权善意地提出意见。对于小迪的妈妈来说,如果时间、精力等客观原因不能满足祖父母某些愿望,也不必内疚,不能让家庭生活被祖父母的期望淹没。
不妨再个人主义一点
传统的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互相干涉,互相施加压力,这样不分彼此的结果是大家都很累。现代女性要在家庭、事业、孩子的各种期望中依然保持作为女性的独立与魅力,需要的是在思想中添加一点个人主义的思维方式:为健康的自我划出健康的界限,会让自己和他人都快乐。
爸爸说法:换个角度思考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这个“家庭界限问题”。孩子的界限有时候很大,大到每个房间都有孩子的玩具。孩子自己的房间、客厅、书房,甚至爸爸妈妈的房间。玩具是无所不在的,孩子的家庭内部的边界也就根本不存在。
孩子的界限有时候很小,小到所有事情都需要依赖于家长的决定:吃什么东西,穿什么衣服、看什么电视、交什么朋友。在这个小小天地里只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家长的观点,一种是错误的观点。直到终于有一天,孩子长大了,开始说:“我的事情不要你们管!”他们开始主动要求划出各种各样的界限。
只有孩子有了清晰的界限,妈妈才能够获得清晰的界限。想获得界限却不能实现的妈妈需要逐步让孩子知道他/她的界限在哪里,也需要耐心等待孩子的成熟和对界限的理解;最值得关注的情况是,如果家庭内部一开始就划错了界限,等孩子长大后再想按照正确的方法重新划界,恐怕就要多付出很多倍的代价了。
采编自:时尚健康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