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证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03-05 10:47:09
【证候特征】
本节汗证是指以汗出过度为主要表现的自汗、盗汗,其临床特征是: ①自汗表现为白昼时时汗出,动则益甚,常伴有气虚不固的症状;盗汗表现为寐中汗出,醒后即止,常伴有阴虚内热的症状。 ②无其他疾病的症状及体征。
休 闲 居编 辑
【病因病机】
出汗为人体的生理现象。在天气炎热、穿衣过厚、饮用热汤、情绪激动、劳动奔走等情况下,出汗量增加,此属正常现象。在感受表邪时,出汗又是驱邪的一种方法,外感病邪在表,需要发汗以解表。 汗为心之液,由精气所化,不可过泄。除了伴见于其他疾病过程中的出汗过多外,引起自汗、盗汗的病因病机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肺气不足 素体薄弱,病后体虚,或久患咳喘,耗伤肺气,肺与皮毛相表里,肺气不足之人,肌表疏松,表虚不固,腠理开泄而致自汗。
2.营卫不和 由于体内阴阳的偏盛偏衰,或表虚之人微受风邪,导致营卫不和,卫外失司,而致汗出。
3.心血不足 思虑太过,损伤心脾,或血证之后,血虚失养,均可导致心血不足。因汗为心之液,血不养心,汗液外泄太过,引起自汗或盗汗。
4.阴虚火旺 烦劳过度,亡血失精,或邪热耗阴,以致明精亏虚,虚火内生,阴津被扰,不能自藏而外泄,导致盗汗或自汗。
5.邪热郁蒸 由于情志不舒,肝气郁结,肝火偏旺,或嗜食辛辣厚味,或素体湿热偏盛,以致肝火或湿热内盛,邪热郁蒸,津液外泄而致汗出增多。
【诊断】
1.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在头面、颈胸,或四肢、全身出汗者。昼日汗出溱溱,动则益甚自汗;睡眠中汗出津津,醒后汗止为盗汗。
2.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自汗、盗汗。作为其他疾病过程中出现的自汗、盗汗,因疾病的不同,各具有该疾病的症状及体征,且出汗大多不居于突出地位。
3.查血沉、T3、T4、基础代谢、胸部X线摄片、痰涂片、作抗“O”等检查以排除甲亢、肺疾、风湿热等。
【鉴别诊断】
自汗、盗汗应着重与脱汗、战汗、黄汗相鉴别。
1.脱汗 脱汗表现为大汗淋漓,汗出如珠,常同时出现声低息微,精神疲惫,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散大无力,多在疾病危重时出现,为病势危急的征象,故脱汗又称为绝汗。
2.战汗 主要出现于急性热病过程中,表现为突然恶寒战栗,全身汗出,发热,口渴,烦躁不安,为邪正交争的征象。若汗出之后,热退脉静,气息调畅,为正气拒邪,病趋好转。
3.黄汗 汗出色黄,染衣着色,常伴见口中粘苦,渴不欲饮,小便不利,苔黄腻,脉弦滑等湿热内郁之症。
【辨证要点】
应着重辨明阴阳虚实。 一般来说,汗证以属虚者多。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但因肝火湿热等邪热郁蒸所致者,则属实证。病程久者,或病变重者,则会出现阴阳虚实错杂的情况。自汗久则可以伤阴,盗汗久则可以伤阳,出现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之证。邪热郁蒸,病久伤阴,则见虚实兼夹之证。
【治疗原则】
虚证当根据证候的不同而治以益气、养阴、补血、调和营卫;实证当清肝泄热,化湿和营;虚实夹杂者则根据虚实的主次而适当兼顾。此外,由于自汗、盗汗均以腠理不固、津液外泄为共同病变,故可酌加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五味子、牡蛎等固涩敛汗之品,以增强止汗的功能。
【辨证施治】
1.肺卫不固
症状:汗出恶风,稍劳汗出尤甚,易于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脉细弱,苔薄白。
治法:益气固表。
方药:玉屏风散。本方为益气固表止汗的常用方剂。方中以黄芪益气固表止汗;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益气因表;少佐防风走表散邪,且助黄芪固表。汗出多者,可加浮小麦、糯稻根。牡蛎固表敛汗。气虚甚者,加党参、黄精益气固摄。兼有阴虚,而见舌红、脉细数者,加麦冬、五味子养阴敛汗。气血不足,体质虚弱,而症见汗出恶风,倦怠乏力,面色不华,舌质淡,脉弱者,可改用大补黄芪汤补气血,固表敛汗。本方除含有玉屏风散的药物外,尚有人参、山茱萸、茯苓、甘草、五味子等益气固摄药;熟地、川芎、肉苁蓉等补益精血,补益之力远较玉屏风散为强,故宜用于自汗之气血不足及体虚甚者。
2.营卫不和
症状:汗出恶风,周身痠楚,时寒时热,或表现半身、某局部出汗,苔薄白,脉缓。
治法: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方中以枝枝温经解肌,白芍和营敛阴,两药合用,一散一收,调和营卫;配以生姜、大枣、甘草,助其调和营卫之功。 汗出多者,酌加龙骨、牡蛎固涩敛汗。兼气虚者,加黄芪益气固表。兼阳虚者,加附子温阳敛汗。如半身或局部出汗者,可配合甘麦大枣汤之甘润缓急进行治疗。营卫不和而又表现倦怠乏力,汗出多,少气懒言,舌淡,脉弱等气虚症状者,可改用黄芪建中汤益气建中,调和营卫。 由瘀血阻滞导致者,兼见心胸不适,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等症者,可改用血府逐瘀汤理气活血,疏通经络营卫。
3.心血不足
症状:自汗或盗汗,心悸少寐,神疲气短,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
治法:补血养心。
方药:归脾汤。 方中以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益气健脾,当归、龙眼肉养血,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木香、甘草、生姜、大枣理气调中,共奏益气补血,养心安神之功。汗出多者,加牡蛎、五味子、浮小麦收涩敛汗。血虚甚者,加制首乌、枸杞子、熟地补益精血。
4.阴虚火旺
症状:夜寐盗汗,或有自汗,五心烦热,或兼午后潮热,两颧色红,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除火。
方药:当归六黄汤。 方中用当归、生地黄、熟地黄滋阴养血,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黄连、黄芩、黄柏苦寒清热,泻火坚阴;黄芪益气固表。汗出多者,加牡蛎、浮小麦、糯稻根固涩敛汗。潮热甚者,加秦艽、银柴胡、白薇清退虚热以阴虚为主,而火热不甚,潮热、脉数等不显著者,可改用麦味地黄丸补益肺肾,滋阴清热。
5.邪热郁蒸
症状:蒸蒸汗出,汗液易使衣服黄染,面赤烘热,烦躁,口苦,小便色黄,舌苔薄黄,脉象数。
治法:清肝泄热,化湿和营。
方药:龙胆泻肝汤。 方中以龙胆草、黄芩、栀子、柴胡清肝泄热,泽泻、木通、车前子清利湿热,当归、生地滋阴养血和营,甘草调和诸药。 里热较甚,小便短赤者,加茵陈清解郁热。湿热内蕴而热势不盛,面赤烘热、口苦等症不显著者,可改用四妙丸清热除湿。方中以黄柏清热,苍术、薏苡仁除湿,牛膝通利经脉。
【转归预后】
单纯出现的自汗、盗汗,一般预后良好,经过治疗大多可在短期内治愈或好转。伴见于其他疾病过程中的自汗,尤其是盗汗,则病情往往较重。治疗时应着重针对原发疾病,且常需待原发病好转、痊愈,自汗、盗汗才能减轻或消失。
【预防与调摄】
汗出之时,腠理空虚,易于感受外邪,故当避风寒,以防感冒。汗出之后,应及时用干毛巾将汗擦干。出汗多者,需经常更换内衣,并注意保持衣服、卧具干燥清洁。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