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跨上“基因平台”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5-04-11 23:34:28
中国科学院前不久启动了世界最大的天然化合物基因库建设项目,这一项目是通过基因技术分离出5000种中国传统药用植物中的有效成分,并将这些信息输入数据库中。
国家人类基因组陈竺院士表示,“我国将用已经掌握的人类基因组知识技术为平台,推动中
医药的发展。”他进一步解释说,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完成,科学家基本掌握人类生命图谱,这使继续研究涵盖人类生老病死的绝大多数遗传信息成为可能。我国基因学者采取的办法是,在建立中药基因库后,用中药中的有效成分测试已知与疾病相关的人体基因,以最终揭开千百年来困扰中医药界的疗效之谜。迄今为止,人类已经发现和定位了2.6万多个功能基因,美国NIH基因研究中心主任佛朗希斯·格林斯就此评价说:“这是人类生命之书第一次展现在我们面前。”
休闲 居 编 辑
“生物界发生的任何事情都与基因有关”。面对世界范围内如火如荼的基因研究,中医药科学工作者应怎样介入?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王阶博士。“进入后基因组时代,功能基因的研究是许多学科的研究前沿,中医药抓住时机,选好切入点,则与其他学科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在疾病的治疗和研究上,整体、组织、细胞及分子水平代表不同的研究层次。直接从分子水平的DNA(脱氧核糖核酸)、mRNA(信息核糖核酸)入手,将有可能从最前端诊断和根治疾病。”王阶博士概括说。
但从目前已知的研究成果来看,绝大多数发病率高、危害性大的疾病是多基因病,如高血压、心脑血管病、哮喘病、骨质疏松等,都源于多种功能基因调控失常,并不适于单纯基因治疗。中医学是我国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学科,辨证论治、据证而为是中医的基础,证候成为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病因病机的高度概括。一证可能涵盖了数种或数十种疾病。王博士认为,既然同一证候有共同的临床表现和病理机制,那么就肯定有共同的物质基础,这一基础很有可能反映在基因或基因组水平上。寻找结构基因组与功能基因组的共同性并建立“证候—基因表达谱”,有利于揭示中医“证”的结构和功能的实质;而获取大量与“证”相关的基因,并将其表达调控到正常,是中医药工作者的重要目标。
中药复方治疗疾病,目前认为是多组分、多靶点、多途径的整合调节作用。临床上有些久治不愈的疑难顽症,经过中药治疗该病人同时所患的另外一些疾病时,这些疑难顽症也居然痊愈,提示中药的作用靶点有可能在mR-NA的调控、抑制蛋白质的错误表达或清除错误的蛋白质上,从而从根本上使疾病得以恢复。在人类疾病的基因中,部分疾病基因可为另一部分少数基因所调控,针对这些基因治疗,也是治疗的关键环节之一。中医强调“方”与“证”的对应,如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汤可治多种疾病,它应是针对于“方”、“证”之间的特殊调控点。因此,寻找病证结合的相关基因,是目前中医药科学工作者正在从事的重要研究。
我国有些中医药调控基因的研究已达到国际前沿水平,沈自尹院士“肾”本质的研究,按照异病同治必有其共同物质基础的思路,经过40年不断的循序探索,步步求证,得出了肾阳虚证患者主要发病环节在下丘脑的初步结论。进一步以药测证比较补肾、健脾、活血三类复方,结果证明温补肾阳药最有效,并证明了肾阳虚“证”的调控中心定位在下丘脑,而且涵盖了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T细胞凋亡是衰老的重要因素,沈院士以此角度研究补肾、延缓衰老以及肾虚证,发现补肾复方能够使老年大鼠的有关衰老基因下调,从而证明了补肾能够通过选择性下调相关基因而达到延缓衰老的作用,也说明了中医具有调控基因功能的优势。
“假如你有高血压病的家族史,基因密码决定你有可能患这种疾病,中医药治疗应该致力于阻断或推迟这一遗传基因功能的表达。”王博士说,现在医学界已普遍认识到,人类基因既有结构(形)又有功能(态),基因结构的差别和功能的变异,形成人体对外因侵犯的千变万化的反应。这一现象使得一贯重视外因的现代医学,也把目光逐渐转移到增加由于重视了内因,因而开始注重个体化治疗上来。古往今来,中医的精华一直在于先辨证后论治,“同病异治”本身就是重视个体化治疗。通过研究“证”和基因多态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基因功能上的变化,探寻“证”的相关基因表达谱,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个体化治疗,同时也将中医的特色融入到生命科学的领域,有助于提高中医药整体疗效,推动中医现代化的发展。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