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药图谱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03-24 16:09:47
【药
名】:山药
【拼 音】:SHANYAO休 闲 居 编 辑
【英文名】:Common Yam Rhizome Winged Yan Rhizome
【来 源】:为薯蓣科植物薯蓣的干燥根茎。
【功 效】:健脾,补肺,固肾,益精。
【主
治】:治脾虚泄泻,久痢,虚劳咳嗽,消渴,遗精,带下,小便频数。
【性味归经】:甘,平。①《本经》:“味甘,温。”②《别录》:“平,无毒。”③《药性类明》:“味甘,性凉而润。”④《药品化义》:“生者性凉,熟则化凉为温。”
入肺、脾、肾经。①《汤液本草》:“手太阴经。”②《伤寒蕴要》:“入手、足太阴二经。”
③《得配本草》:“入手、足太阴经血分,兼入足少阴经气分。”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钱;或入丸、散。外用:捣敷。
【用药忌宜】:有实邪者忌服。
【药物配伍】:①《本草经集注》:“紫芝为之使,恶甘遂。”②《汤液本草》:“二门冬为之使。”配黄苓,补中益气、补气生血;配茯苓,健脾益气;配扁豆,补气健脾;配甘草,养阴生津;配牛蒡子,滋阴健脾;配芡实,健脾益胃;配莲子,养心健脾;配女贞子,健脾止泻;配炒白术,燥湿健脾。
【别
名】:藷藇、署预(《山海经》)、薯蓣、山芋(《本经》)、诸署、署豫、玉延、修脆、儿草(《吴普本草》)、藷(《山海经》郭璞传)、山藷(《别录》)、延草(《兼名苑》)、王芧(《杂要诀》)、薯药(《清异录》)、淮山药(《饮片新参》)、蛇芋(《浙江中药手册》),野山豆(《江苏植药志》)、山板术(《广西中药志》)、白苕(《四川中药志》)、九黄姜、野白薯(《湖南药物志》)、扇子薯、佛掌薯(《药材学》)、白药子(《杭州药植志》)
【处方名】:山药、怀山药、淮山药、炒淮山药、干山药、生山药、鲜山药、炒山药、毛山药、淮山、山药粉、署预、薯蓣
处方中写山药、怀山药、淮山药、干山药均指生山药。为原药材润透切片。鲜山药为山药鲜品去皮后入药者,偏于养阴、生津、止渴。
炒山药为干山药片用麸炒至微黄,略带焦班入药者,偏于健脾、止泻、固精。
【商品名】:怀山药:又名淮山药。为产于河南省温县、博爱、孟县、沁阳、武陟一带(旧时怀庆府)者。品质最优,为地道药材。
毛山药:又名毛条山药。为采挖后洗净泥土,刮去外皮,晒干或烘干之药材。
光山药:又名光条山药。将山药浸入清水中,至无干心时取出,用硫黄熏后,再用木板搓成圆柱形,晒干,打光即成。
方山药:为山药加工时切成长方形条状之药材。
西超:为产于山西之山药。
怀超:为产于河南之山药。
脚板薯:为产于江南(主产于广西)之山药。
均以质坚实、粉性足、色洁白、干燥者为佳。
【药用部位】:木植物的藤(山药藤)、叶腋间的珠芽(零余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动植物资源分布】:现各地皆有栽培。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11~12月采挖,切去根头,洗净泥土,用竹刀刮去外皮,晒干或烘干,即为毛山药。选择粗大的毛山药,用清水浸匀,再加微热,并用棉被盖好,保持湿润闷透,然后放在木板上搓揉成圆柱状,将两头切齐,晒干打光,即为光山药。
【拉丁名】:药材Rhizoma Dioscoreae原植物薯蓣Dioscorea
opposita Thunb.
【炮制方法】:山药:拣去杂质,用水浸泡至山药中心部软化为度,捞出稍晾,切片晒干或烘干。炒山药:先将麸皮均匀撒布于热锅内,俟烟起,加入山药片拌炒至淡黄色为度,取出,筛去麸皮,放凉(每山药片100片,用麸皮10斤)。《本草衍义》:“山药入药,其法,冬月以布裹手,用竹刀子剐去皮,于屋檐下风径处,盛竹筛中,不得见日色,一夕乾五分,俟全乾收之,惟风紧则干速。”
【考 证】:侯宁极《药谱》;①《唐本草》:“署蓣,日干捣细筛为粉,食之大美,且愈疾而补。此有两种:一者白而且佳;一者青黑,味亦不美。蜀道者尤良。”②《本草图经》:“署预,今处处有之,以北都、四明者为佳。南中有一种生山中,根细如指,极紧实,刮磨入汤煮之,作块不散,味更珍美,云食之尤益人,过于家园种者。又江、湖、闽中出一种根如姜芋之类而皮紫,极有大者,一拔可重斤余,刮去皮,煎煮食之,俱美,但性冷于北地者耳。彼土人单呼为?,亦曰山?。”③《植物名实图考》:“狂风藤,江西赣南山中有之。赭根绿茎,蔓生柔苒。参差生叶,长柄细韧,似山药叶而长,仅有直纹数道。土人以治风疾。”④章炳麟:
“薯蓣一味,开血痹特有神效,血痹虚劳方中风气诸不足,用薯蓣丸。今云南人患脚气者,以生薯蓣切片,散布胫上,以布缠之,约一时许,胫上热痒即愈。”
【生药材鉴定】:①毛山药:呈圆柱形,弯曲而稍扁,长约15~30厘米,直径1.5~6厘米,表面黄白色或棕黄色,有明显纵皱及未除尽之栓皮,并少数根痕。质较硬,断面白色,颗粒状,粉质。气微,味甘微酸,嚼之发粘。②光山药:呈平滑的圆柱形,长10~20厘米,直径2~4厘米。表面淡黄白色,光滑。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白色,粉质。气微,微甘味酸,嚼之发粘。以质坚实,粉性足,色洁白者为佳。主产河南。此外,湖南、湖北、山西、云南、河北、陕西、江苏、浙江、江西、贵州、四川等地亦产。一般以河南博爱、沁阳、武陟、温县等地(古怀庆所属)所产质量最佳,习称“怀山药”。除上述正品山药外,在少数地区尚有以日本薯蓣diosco-rea
japonica Thunb.(长江以南各省多有野生,其块茎习称野山药、土山药,原植物参见“风车儿”条)、三角叶薯蓣D.
Deltoidea Wall.(分布云南、四川、西藏)等多种薯蓣属植物的块茎也作山药使用。显微鉴定:(1)薯蓣
粉末:类白色。①淀粉粒单粒多扁卵形,也有类圆形、三角状卵形或矩圆形,直径8-35μm,长至48μm,脐点点状、人字状、十字状或短缝状,位于较小端,层纹明显;复粒稀少,由2-3分粒组成。②草酸钙针晶束甚大,存在于粘液细胞中,长80-240μm,针晶直径2-5μm,先端稍尖或平截,碎断面略呈方形。③筛管分子复筛板上的筛域极明显,排列呈网状。此外,有具缘纹孔、网纹螺纹及环纹导管,以及少数纤维。(2)参薯
与薯蓣粉末的主要区别是石细胞成片,形状多样,壁较厚,多含1-2个草酸钙方晶;厚壁细胞类方形,壁稍厚,纹孔及孔沟细密,偶含方晶。
【中药化学成分】:块茎含皂甙、粘液质、胆碱、淀粉(16%)、糖蛋白和自由氨基酸,还含止杈素(d-Abscisin
Ⅱ)、多酚氧化酶、维生素C(5毫克%)、3,4-二羟基苯乙胺,粘液中含甘露聚糖(Mannan)与植酸(Phytic
acid)。日本薯蓣含薯蓣皂甙(Dioscin),其甙元为薯蓣皂甙元,也是薯蓣属植物块茎常含有的成分。根茎含多巴胺(dopamine)、山药碱(batatasine,0.025%)、槭素Ⅱ(abscisin
Ⅱ)、胆甾醇(cholesterol)、麦角甾醇(ergosterol)、菜油甾醇(camps-terol)、β-谷甾醇;另含游离氨基酸,以及糖朊(glycopro-teins),水解产生赖氨酸、谷氨酸、丝氨酸等多种氨基酸。此外,尚含淀粉20%-30%、鞣质、粘液质、糖蛋白、多酚氧化酶等。粘液中含甘露聚糖(mannan)、植酸(phytic
acid )、3,4-二羟基苯乙胺、尿囊素(allantoin)。零余子还含山药素Ⅰ(batatasin
Ⅰ)。
【中药化学鉴定】:(1)取本品水提取液1ml,加50%氢氧化钠液2滴,再加稀硫酸铜液2滴,显蓝紫色。(检查蛋白质)(2)取本品水提取液1ml,加费林氏试液1ml,水浴上加热,产生红色沉淀。(检查还原糖类)(3)取本品水提取液滴于滤纸上,滴加1%茚三酮丙酮液,加热后立即显紫色。(检查氨基酸)(4)取药材粉末或切片少许,加浓硝酸1ml,显鲜黄色。(检查蛋白质)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