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艽是什么?
人气:
51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06-06 17:02:35
>>>>>>>>提问如题
休 闲 居 编 辑
>>>>>>>>休闲养生网回答:秦艽
中药名称 秦艽
拼音名 Qinjiao
英文名 RADIX GENTIANAE MACROPHYLLAE
来源 本品为龙胆科植物秦艽 Gentiana macrophylla Pall. 、麻花秦艽 Gentiana straminea Maxim. 、粗茎秦艽Gentiana crassicaulis Duthie ex Burk. 或小秦艽 Gentiana dahurica Fisch. 的干燥根。四种都为中国药典一部规定的正品秦艽.
前三种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秦艽”和“ 麻秦艽”,后一种习称“小秦艽”。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秦艽及麻花艽晒软,堆置“发汗”至表面呈红黄色或灰黄色时,摊开晒干,或不经“发汗”直接晒干;小秦艽趁鲜时搓去黑皮,晒干。
性状 秦艽 呈类圆柱形,上粗下细,扭曲不直,长10~30cm,直径1~3cm。
表面黄棕色或灰黄色,有纵向或扭曲的纵皱纹。
顶端有残存茎基及纤维状叶鞘。
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柔润,皮部黄色或棕黄色,木部黄色。
气特异,味苦、微涩。
麻花艽 呈类圆锥形,多由数个小根纠聚而膨大,直径可达7cm 。
表面棕褐色,粉糙,有裂隙呈网状孔纹。
质松脆,易折断,断面多呈枯朽状。
小秦艽 呈类圆锥形或类圆柱形,长8~15cm ,直径0.2~1cm。
表面棕黄色。
主根通常1 个,残存的茎基有纤维状叶鞘,下部多分枝。
断面黄白色。
Gentiana macrophylla
别名:大叶龙胆、西秦艽
形态特征:龙胆科龙胆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30-60厘米。根粗壮,黄棕色。茎单一,斜升或直立。基生叶较大,披针形,先端尖,全缘,平滑无毛,茎生叶较小。聚伞花序由多数花簇生枝头或腋生作轮状,花冠蓝色或蓝紫色。蒴果长椭圆形。种子距圆形,棕色,表面细网状。花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中生植物,生于山地草甸、林缘、灌丛与沟谷中。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四川。蒙古、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也有。
用途:根入药,能祛风湿、退虚热、止痛,主治风湿性关节炎、低热、小儿疳积发热。
药用————————————————
别名 牛尾艽,粗茎秦艽。
为龙胆科龙胆属植物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 pall)和小秦艽(Gdahurica fisch)的干燥根。有祛风湿、清湿热、止脾痛之功效。主治风湿脾痛、筋脉拘挛、骨节烦痛、小儿疳积和发热。多为野生,亦有家种。分布于东北、西北、华北、四川等地。小秦艽分布华北、西北和四川、西藏等省、自治区。秦艽主产于陕西、甘肃等省,小秦艽主产河北、内蒙古和陕西。
植物特性
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20~35厘米,直立或偏状。直根粗壮,圆形,多为独根,或有少数分又者,微是扭曲状,黄色或黄褐色。茎圆形有节,光滑无毛。基生叶腐烂后,呈丝状纤维残存基部。叶片披针形,根生叶较大,茎生叶较小,叶基联合异鞘,叶片平滑无毛,叶脉5出。花在茎顶或叶腋间轮状丛生,呈头状聚散花序,花冠先端5裂,浅黄绿色。蒴果长圆形。种子细小,椭圆形,褐色,有光泽。
生长特性
秦艽系高山药用植物。分布于海拔2400~3500米。气候冷凉。雨量较多、日照充足的高山地区,多生长在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富含腐殖质的山坡草丛中。小秦艽喜温和气候,耐寒,耐旱,多生于海拔1000~1800米山区、丘陵区的坡地、林缘及灌木丛中,以二阳坡生长较佳。土层深厚、肥沃的壤士及砂壤上生长较好,忌积水、盐碱地、强光。
[采收] 春、秋两季采挖,除茎叶及泥沙,晒至七成干后,堆放使“发汗”,待表面为红黄色后,再晒干。
[药材形性] 秦艽 略呈圆锥形,上粗下细。长7—30cm,直径1—3cm。表面灰黄色呈综黄色。根头部常膨大,顶端有残存茎基及纤维状叶鞘,体表有纵向或扭曲的皱纹。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皮部黄色或综黄色,木部黄色。气特异,味苦、微涩。
以条粗单枝、质坚实而柔润、气味浓者为佳。
[炮制] 秦艽 将原药除去杂质,切去芦头,温水泡洗后捞出,沥干余水,麻袋盖闷至药材柔软,切斜厚片,晒干。饮片近圆形斜厚片,表面棕黄色,有扭曲的纵皱纹。
炒秦艽 将秦艽片置炒锅内,以文火加热,炒至药片表面微有焦斑为宜,取出摊晾。
[成分] 含龙胆碱、龙胆次碱、秦艽丙素及龙胆苦甙。
[性味、归经] 苦辛微寒,入胃、肝、胆经。
[功用] 祛风湿,退虚热。用于风湿关节疼痛、筋脉挛急、骨蒸潮热及小儿疳积发热。
[处方名] 秦艽 西秦艽 左秦艽 炒秦艽。
[用量、用法] 6—12克,煎服。
[保贮] 置通风干燥处,防潮。
【英文名】 RADIX GENTIANAE MACROPHYLLAE
【别名】麻花艽、小秦艽、大艽、西大艽、左扭、左拧、西秦艽、左秦艽、萝卜艽、辫子艽
【来源】本品为龙胆科植物秦艽 Gentiana macrophylla Pall. 、麻花秦艽 Gentiana straminea Maxim. 、粗茎秦艽Gentiana crassicaulis Duthie ex Burk.或小秦艽 Gentiana dahurica Fisch. 的干燥根。前三种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秦艽”和“麻花艽”,后一种习称“小秦艽”。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秦艽及麻花艽晒软,堆置“发汗”至表面呈红黄色或灰黄色时,摊开晒干,或不经“发汗”直接晒干;小秦艽趁鲜时搓去黑皮,晒干。
【制法】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晒干。
【性状】
秦艽:呈类圆柱形,上粗下细,扭曲不直,长10~30cm,直径1~3cm。表面黄棕色或灰黄色,有纵向或扭曲的纵皱纹,顶端有残存茎基及纤维状叶鞘。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略显油性,皮部黄色或棕黄色,木部黄色。气特异,味苦、微涩。
麻花艽:呈类圆锥形,多由数个小根纠聚而膨大,直径可达7cm 。表面棕褐色,粗糙,有裂隙呈网状孔纹。质松脆,易折断,断面多呈枯朽状。
小秦艽:呈类圆锥形或类圆柱形,长8~15cm ,直径0。2~1cm。表面棕黄色。主根通常1 个,残存的茎基有纤维状叶鞘,下部多分枝。断面黄白色。
【鉴别】
(1) 取本品粗粉2g,加氯仿-甲醇-浓氨试液(75:25:5) 混合液30ml,浸泡2 小时,滤过,滤液置水浴上浓缩至约1ml,加1mol/L盐酸溶液2ml,继续蒸去氯仿,放冷,滤过。取滤液分置二支试管中,一管加碘化汞钾试液,即生成淡黄白色沉淀;另一管加碘化铋钾试液,即生成棕红色沉淀。
(2) 取本品横断面,置紫外光灯(365nm) 下观察,显黄白色或金黄色荧光。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 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甲醇-水(1:4)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4nm。理论板数按龙胆苦苷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龙胆苦苷对照品适量,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0。5g〔同时另取本品测定水分(附录Ⅸ H第一法)〕,精密称定,加甲醇20ml,加热回流30分钟,放冷,滤过,滤液减压回收至干,残渣用适量甲醇溶解,滤过,转移至50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1ml,置5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即得。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龙胆苦苷(C16H20O9)不得少于2。0%。
【性味归经】辛、苦,平。归胃、肝、胆经。
【功能主治】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挛,骨节酸痛,日晡潮热,小儿疳积发热。
【用法用量】 3~9g 。
【贮藏】置通风干燥。
【备注】(1)药性润而不燥,无论寒湿、湿热、痹证新久,皆可应用。在配伍方面常与防风、羌活、独活、桑枝等同用。此外,本品还常与祛风解表药同用,治疗表证枝体酸痛之症。治疗湿热黄疸,常与茵陈、茯苓、泽泻等配伍。治疗骨蒸潮热,常与鳖甲、知母、地骨皮等配伍.
【摘录】《中国药典》
秦艽
(一)概述
别名
牛尾艽,粗茎秦艽。
为龙胆科龙胆属植物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 pall)和小秦艽(Gdahurica fisch)的干燥根。有祛风湿、清湿热、止脾痛之功效。主治风湿脾痛、筋脉拘挛、骨节烦痛、小儿疳积和发热。多为野生,亦有家种。分布于东北、西北、华北、四川等地。小秦艽分布华北、西北和四川、西藏等省、自治区。秦艽主产于陕西、甘肃等省,小秦艽主产河北、内蒙古和陕西。
(二)植物特性
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20~35厘米,直立或偏状。直根粗壮,圆形,多为独根,或有少数分又者,微是扭曲状,黄色或黄褐色。茎圆形有节,光滑无毛。基生叶腐烂后,呈丝状纤维残存基部。叶片披针形,根生叶较大,茎生叶较小,叶基联合异鞘,叶片平滑无毛,叶脉5出。花在茎顶或叶腋间轮状丛生,呈头状聚散花序,花冠先端5裂,浅黄绿色。蒴果长圆形。种子细小,椭圆形,褐色,有光泽。
(三)生长特性
秦艽系高山药用植物。分布于海拔2400~3500米。气候冷凉。雨量较多、日照充足的高山地区,多生长在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富含腐殖质的山坡草丛中。小秦艽喜温和气候,耐寒,耐旱,多生于海拔1000~1800米山区、丘陵区的坡地、林缘及灌木丛中,以二阳坡生长较佳。土层深厚、肥沃的壤士及砂壤上生长较好,忌积水、盐碱地、强光。
(四)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
选海拔1000米左右,比较温暖的山地、含有丰富腐殖质的沙质壤上或壤土为好。在选好的地上,施一次基肥,每公顷约用厩肥22500~30000千克,翻犁一次,深度30厘米左右,然后耙细整平,按120~150厘米宽作成畦。
2.繁殖方法
用种子繁殖和分株繁殖。
(1)种子繁殖
播种分春播和秋播,播种前种于处理,种子:沙=1:3,埋在室外,经低温处理,春季解冻后,在整平的畦面上,按行距20~30厘米,开成3厘米深、3厘米宽的钱沟,然后把拌细土的种子均匀地撒在沟内,覆一薄层细立即可。秋播在8~12月,8~9月播种当年即能出苗长出两片叶子,可移栽。每公顷用种量7.5~15千克。
(2)分株繁殖分株繁殖
分春秋两季,春季米萌动之前,挖出根,分成小簇(生育旺盛植株旁边所生的子株及种根),每簇1~2个芽,按行距20~30厘米、株距10~20厘米栽植,穴深根据报的大小而定。栽根,埋上芽覆土3厘米左右,压实;土干要浇水,每公顷15万株。
3.田间管理
浇水:播后,若遇干旱,应均匀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以利发芽,并盖草帘保墒,出苗50%时,把帘支高10厘米,80%出苗撤掉帘子。秦艽虽喜阳光,但怕强光照射。
(1)除草施肥
播种当年因幼苗细小,不使中耕,宜将地内杂草用手拔除,保持地无杂草。待苗长出2~4片叶时,进行间苗,去弱留强,按2厘米1株交错留苗。并结合追施一次稀的人畜粪尿。苗高4~5厘米时,再间苗一次,保持株距4~6厘米即可。以后各年,春季出苗时,清除地内残叶杂物,进行第一次松土除草;第二次在6-7月进行。每次松土除草后,结合施一次肥料。现蕾时每公顷施过磷酸钙375千克,除留种外,其余花蕾全部摘掉。雨季应注意排水,防止烂根。
(2)采种
秦艽生长到第三年以后,大量开花结果。一般在9~10月,种子呈浅黄色时,将果实带部分茎秆割回,置于通风处,后熟。待于后抖出种子,贮于干燥处。
(五)采收加工
播种后2~3年,即可采收。在9~11月倒苗时,全根挖起,全净茎叶、泥土,晒至半干,堆拔发汗1-2天,然后再摊开晒至全干。理顺根条,芦头约留1厘米长。根茎繁殖一年收获,一公顷产干货2250-2700千克。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