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男少女为何总与父母作对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4-03 08:21:26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体会,当孩子十五、六岁时,总和父母对着干,能持续2—3年,你让他(她)往东,他(她)偏往西,这种“作对”在有的孩子身上表现明显,常把母亲气哭,把父亲气得浑身发抖,在有的孩子身上表现较弱,但一般父母都能感觉到这种“作对”。精神分析理论把这段时期称为“仇亲期”。
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到了青春期,首先在身体方面身高和体重都明显增加,逐渐长成大人的体型和形态,而丑脑下垂体和性腺等内分泌腺开始成熟,出现第二性征,对异性开始逐渐产生浓厚的兴趣,思维方面也由儿时的形象思维渐变为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多种思维方式,伴随这诸多方面变化的一个特殊的变化就是“自我意识”的逐渐清晰,处处要体现“自我”的存在,可世界观等各方面还不成熟,于是他们会靠和父母对着干来体现自我,你这样说,我偏不这样做,于是就有了“作对”一说。其实他们作对的并不只是父母亲,对老师乃至整个社会都会产生强烈的对抗情绪。这个时期是从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时期,于是兼有两个时期的特点:一方面,青年缺乏适应社会环境的独立思考能力、感受力和行动能力等;另一方面,强烈的自我意识又处处要体现自己,于是就出现你让我这样做,我偏那样做的行为表现,通过自己和别人的不一样来体现“我”。这个时期的年青人爱打扮得与别人不一样,做一些引人注目、与众不同的事,爱说一些令人吃惊的话,这都是他们想要的效果,这种心理特点若加以正确引导将对其一生都有益,但也有的父母就没处理好这个特点,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发育。
休 闲 居 编 辑
一位工人师傅来心理咨询,他伤心地诉说:他儿子从小活泼好动调皮,到了青春期更不听话,称越是让他干什么,他越是不干什么,气得他总打儿子,有时甚至用链条把儿子锁在家,打着打着儿子长得比他还高了,不但没打好,反而越打越坏,儿子是一打就往外跑,交了好多不三不四的朋友,酗酒抽烟打架斗殴,父亲再打他,他甚至开始还手打父亲,父亲看着儿子做坏事又无力管他,真是心力交瘁,难过至极。但他并没意识到正是他的“打”把儿子推向更加逆反。
一位女硕士,从幼年直到研究生毕业,任何事情都是母亲一手操纵的。她也曾反抗过,但都被母亲严厉的恐吓给吓回去了。大学时她与一位男同学相爱,母亲特意从外地赶到学校,一见那人马上就不同意,硬逼着她与男友分了手。她就一直没再谈朋友。她很痛苦,她说:“我活到今天,似乎都在按别人的想法生活,别人说应该考大学,我就考大学;别人说应该成绩好,我就拼命地去学习,我分不清这是不是我想要的。可如果你真的让我自己选择我想要什么,我又不知道。”可见,由于其母对她的过分关心、管制,使她错过了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期。母亲的包办代替当然是出于爱意,怕女儿走错路,但没想到其实害了女儿,没有培养她的自我意识,也就没有独自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后来经人介绍她又认识一男友,其母又不同意,这次她偏要坚持和男友好下去,但同时又陷入另外一种痛苦:“我分不清是真的想跟他在一起,还是就是不想再听母亲的话而跟他在一起。”
那么父母如何正确地帮助子女渡过这段时期呢”首先心里要清楚,子女并非有意与你作对,有意气你,而是他们在体现不成熟的“自我意识”,是好事,说明孩子长大了,千万别自己先被孩子的逆反气个半死,丧失理智。其次,一些小事情不妨放手让孩子自己学着拿主意,如买哪件衣服,今天先干什么后干什么,父母可以从旁指点,万不可过于细致,会招致孩子反感。遇重要决定,可以先听孩子的意见,然后把自己分析问题,权衡利弊的过程讲给孩子听,相信他们会做出明智的选择。但如果在小事上过于面面俱到地管孩子,会让他们听“腻”了,大事再说他们就听不进去了。小事让孩子自己拿主意可能会出错,事后他们自己会总结经验教训,下次不再犯类似的错误,这一点是最宝贵的,是他们独立生存于社会的基本能力。挫折是成长必然付出的代价,孩子会在挫折的过程中逐渐长大成熟,变成一个坚强、不怕困难和挫折的心理健康的人。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