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性科学协会遭“冷落”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4-21 19:07:38
由“性”引发的话题,在大学校园里刮起“阵阵旋风”。安全套自动投放机在北京、广州等部分高校亮相更是掀起舆论狂潮;然而,最近成立的华中师范大学“性科学协会”却遭到了大部分学生的“冷处理”——
12月26日,记者在华中师范大学获悉,日前在该校的社团招员现场上,挂有“性科学协会”字样的横幅前冷冷清清,与旁边同是招员的“网络协会”、“吉他协会”前的热闹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该协会会长、华师98级国际贸易系王世锋同学一言蔽之:招员情况很不理想。
随后,“性科学协会”举行了第一次电影讲座,能容纳百余人的教室结果却只坐了零零散散的十几人,而据这些参加讲座的学生说,他们对性知识只是一知半解,好奇而已。
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98级学生小李认为,如今社团林立,不是收钱就是“挂羊头卖狗肉”;而“性科学协会”又不像“网络协会”、“吉他协会”等其他协会的实际效果明显,光是看影片、听讲座并不能真正起作用。与其这样,还不如参加“网络协会”,学点真正有用的知识。
该校生物科学专业2000级的一位张姓新生参加了性科学协会,他承认,能多接触这方面的知识对他所学的专业是很有必要的。但协会的活动只停留在讲座、观看影片、座谈讨论等形式上,力度未免不足。
接受采访的这十几名大学生中,有经济学院的、有生物科学院的、有中文系的,他们的观点几乎如出一辙:性科学讲了这么多年,实际效果却非常微小。更有学生认为,它只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有人接受和有人不理解都很正常,况且它只是面对在校的大学生,范围小,缺乏系统的学习与研究,根本学不到更深层次的知识。
而多数家长对性科学协会的成立亦很不理解,武汉市洪山区一位余姓学生家长说,学生应以学习为主,追赶时髦是不可思议的。况且大学生心智未成熟,人生观未定型,谈性的话题应该是夫妇涉足的领域,成立“性科学协会”实在难以接受。
作为第一个以性为课题的“性科学协会”刚刚扎营校园,显然缺乏坚实的学生基础。华中师范大学团联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说,性科学协会首先作为一个社团的存在,跟其它社团一样都是学校组织的一个细胞。对于整个学校管理工作来说,它的成立是一件很细小、普通的事,生命力的强弱尚经进一步的考验。
去年,“安全套”问题在国内高校乃至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而今,以性为研究课题的“性科学协会”落户校园,却遭到大部分学生的冷落,这大大出乎创办者的意外。
该协会会长王世锋说:“开办性科学协会,主要是针对人们在各个不同年龄阶段的性生理和性心理特征公开讨论,使同学们的性认识得以人格化、社会化,从而提高对性信息的批判力、选择力、鉴赏力,勇敢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提高人文素质和培养审美情趣。但这一良好初衷竟未被同学们认可,我们深为遗憾。”
对此,华中师范大学理论研究部祝平燕老师认为,长期以来,由于自身和传统的各种原因,中国的性教育起步比较晚,还未自成体系,与国外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很多青年学生对性抱有一种神秘感,又羞于与长辈们讨论性,长辈们也常常回避这类问题的交流;加之女生的片面贞操观念,或过于保守,或过于开放,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作为湖北省高校第一家性科学协会,它在帮助青年学生解决部分性教育问题上,加强与同行外界的沟通与交流,这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该协会指导老师、华师生科院副院长彭晓辉说,“性科学协会”遭到学生的冷落是有心理准备的,但协会的态度、目的很明确,就是培养大学生对性的鉴赏力,对性思潮的研究,使大学生在对待性文化方面达到坦然、规范、科学的目的。
针对上述学生认为的“协会讲育的只是一些表面层次的知识,缺乏系统的学习与研究”的说法,彭晓辉纠正说,性科学协会侧重点在普及性教育上,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与现代文化上找契合点,继承儒家文化中的基本伦理道义,反对性禁锢,反对性放纵。它是提高人的性文明素养,不仅有利于个人、家庭,也有利于社会。让参加这协会的同学像上过性科学概论课一样,感觉有“长大了”的成熟。那便是很好的例证,也是鼓励我们前进的动力。
早在1909年,鲁迅先生就提出广大青年要敢于讲性知识,大力提倡性知识教育;1973年,周恩来总理强调:一定要把性知识教育办好;然而直到今天,高校甚至社会对涉及性方面的内容仍非常敏感。“性科学协会”的成立,无疑昭示着性教育在大学校园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湖北省心理协会理事刘荣才认为:华师成立性科学协会很有必要。他说,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心理疾病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感情上的困惑;二是人际关系的紧张;三是学习方面的压力。而在感情的困惑中存在着对性的困惑。它的成立可以引导学生们正确对待、处理这方面问题,让大学生们的正常性意识萌芽和心智成熟都能健康进行,让他们扭转错误或有偏差的性观念,用正确的性观念来保护自己,使自己能够免受不必要的伤害。
对于“性科学协会”落户校园遭到学生的“冷落”,刘荣才指出,每个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同,思想成熟程度也不同;对于“性科学协会”的成立,他们从心理上说并不一定能立即接受,但经历过生理、心理的进一步成熟,这种状况会逐渐改变的。
目前,华中师范大学“性科学协会”正努力与美国国际教育基金会驻北京分处取得联系,以得到他们资料上的支持;同时还将在中国性协会、湖北省协会处备案并接受其指导。
“性”的神秘感正逐渐在减退,正因为此,“性”的真谛更应该得到正确的诠释。当前,北京、广州等地区的部分高校投币自取避孕套及性用品商店在高校区域的流行,给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带来怎样的影响众说纷纭,但可以肯定的是,由性引发的众多话题正逐渐地被人们所理解或接受。从这个角度讲,作为第一个以“性”为研究课题的“性科学协会”,其任重而道远。
≡ 查看、发表评论 ≡